1701975472
【注释】
1701975473
1701975474
① 存身:《道藏》成玄英《疏》本、林希逸《口义》本、赵谏议本“存”作“行”。世德堂本“行”作“存”,据改。
1701975475
1701975476
王叔岷说:“褚伯秀云:“‘行身”当作“存身”,上文可照。’其说是也。此承上文‘此存身之道也’言,‘行’即‘存’之形误。”按王说是。为求与上文一例,此宜作“存身”。
1701975477
1701975478
② 危然:独立貌(司马彪《注》)。
1701975479
1701975480
③ 小行:指仁义礼乐的行为。
1701975481
1701975482
④ 小识:小知(成《疏》);指是非的分别智(福永光司解)。
1701975483
1701975484
⑤ 得志:即适志,自得。
1701975485
1701975486
林希逸说:“得志,犹快意也。”
1701975487
1701975488
⑥ 轩冕:“轩”,车。“冕”,冠。指荣华高位。
1701975489
1701975490
⑦ 傥来:意外忽来者(成《疏》)。
1701975491
1701975492
⑧ 圉(yǔ):本又作“御”(《释文》)。“圉”与“御”通。
1701975493
1701975494
⑨ 不为穷约趋俗:不因穷困而趋附世俗。
1701975495
1701975496
马叙伦说:“按‘约’借为‘贬’,从‘贝’,‘乏’声,即穷乏之‘乏’本字。古书言‘约’,少俭约,皆贬之借。”
1701975497
1701975498
⑩ 彼与此:“彼”,指轩冕。“此”,指穷约。
1701975499
1701975500
⑪ 倒置:本末颠倒。
1701975501
1701975502
向秀说:“以外易内,可谓倒置。”(《释文》所引)
1701975503
1701975504
【今译】
1701975505
1701975506
古时保全身命的,不用辩说来文饰智慧,不用机智来困累天下,不用心智来困扰德性,独立自处而返回自然的本性,还有什么要做的呢!道本来是不需要〔仁义礼智的〕小行,德本来是不需要〔是非分别的〕小识。小识损伤了德,小行损伤了道。所以说,自己站得正就是了。乐全天性叫做快意自适。
1701975507
1701975508
古时所谓的快意自适,并不是指荣华高位,而是无可复加的欣悦而已。现在所谓的快意自适,只是以为荣华高位。荣华高位在身,并不是真性本命,外物偶然来到,如同寄托。寄托的东西,来时不能抵御,去时不能阻止。所以不要为荣华高位而恣纵心志,不要因穷困紧迫而趋附世俗,他身处荣华与穷困其乐相同,所以没有忧虑。现在寄托的东西失去了便不快乐,这样看来,即使有过快乐,何尝不是心灵疏荒呢!所以说,丧失自己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就叫做本末倒置的人。
1701975509
1701975510
1701975511
1701975512
1701975514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秋 水
1701975515
1701975516
〈秋水〉篇,主题思想为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秋水”即秋天雨水。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
1701975517
1701975518
本篇以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为主要部分,河伯与海若共七问七答。第一番问答,写河伯的自我中心心境——“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恰成一鲜明的对比。由海若描述海的大与天地的无穷,舒展思想的视野,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第二番对话,述时空的无穷性与事物变化的不定性,指出认知与确切判断的不易。第三番对话,指出宇宙间有许多事物是“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的。第四番对话,进一步申论大小贵贱的无常性。第五番对话,要突破主观的局限性与执着性,以开阔的心灵观照万物。第六番对话,河伯问:“道有什么可贵?”海若回说,认识“道”,就是认识自然的规律,认识自然的规律,便可明了事物变化的真相。第七番对话,河伯最后问:“什么是天?什么是人?”这里“天”即自然,“人”指人为,含有妄为的意思。海若认为顺真性,便是自然(“天”),违逆常性便是妄为(“人”)。本篇到此,文意完足,其余数章,疑是散段羼入。最末,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辩论鱼乐一章,写出庄子观赏事物的艺术心态与惠子分析事物的认知心态。
1701975519
1701975520
1701975521
许多富有慧见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望洋兴叹、大方之家、见笑大方、太仓稊米、一日千里、非愚则诬、欬唾成珠、井蛙之见、坎井之蛙、逡巡而退、蚊虻负山、以管窥天、邯郸学步、舌挢不下、泥涂曳尾、鹓之志、濠梁观鱼等。
[
上一页 ]
[ :1.7019754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