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5628
宣颖说:“不以远不可致而闷。”
1701975629
1701975630
⑦ 掇而不跂:“掇”,拾取,形容近。“跂”,求。
1701975631
1701975632
王先谦说:“近可掇取,我亦不跂而求之。”
1701975633
1701975634
⑧ 坦塗:“塗”,同途。明刊崇德书院本作“途”。
1701975635
1701975636
⑨ 生而不说,死而不祸:〈大宗师〉作“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1701975637
1701975638
⑩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至小”,智;“至大”,境。以有限之小智,求无穷之大境(成《疏》)。
1701975639
1701975640
⑪ 至细之倪:“倪”,端倪,限度。
1701975641
1701975642
【今译】
1701975643
1701975644
河神说:“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毛为小,可以吗?”
1701975645
1701975646
北海神说:“不可以。万物的量是没有穷尽的,时序是没有止期的,得失是没有一定的,终始是没有不变的。所以大智慧的人无论远近都观照得到,因而小的不以为少,大的不以为多,这是因为知道物量是没有穷尽的;明白了古今本来是一样的,所以对于遥远的并不感苦闷,对于近前的并不去强求,这是因为知道时序是没有止期的;洞察事物盈亏的道理,所以得到并不欣然自喜,失掉并不忧愁懊恼,这是因为知道得失是没有一定的;明白了死生之间是一条无可阻隔的坦途,所以生存不加喜悦,死亡也不以为祸害,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人所知道的,总比不上他所不知道的;人有生命的时间,总比不上他没有生命的时间;以极其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领域,必然会茫然而无所得。由这样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可以确定最小的限度,怎么知道天地可以穷尽最大的领域呢!”
1701975647
1701975648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①。’是信情②乎?”
1701975649
1701975650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故異便,此勢之有也③。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④;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致者⑤,不期精粗焉。”
1701975651
1701975652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爲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貧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爲在從衆,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爲勸,戮恥不足以爲辱;知是非之不可爲分,細大之不可爲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⑥
1701975653
1701975654
【注释】
1701975655
1701975656
① 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与〈则阳〉篇“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同。与〈天下〉篇述惠施语“至小无内,至大无外”义近。
1701975657
1701975658
② 信情:信实。
1701975659
1701975660
③ 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故异便”原在“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句下。马叙伦说:“此三字当在上文‘自大视细者不明’下。”马说是。然“此势之有也”句,为解释所以“异便”之故,当顺文移。“异便”,郭《注》:“大小异,故所便不得同”,这是解释“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二句。今本误倒,则将文势隔断。此下为“夫精粗者”句,正承上“精”“垺”两句而来。今依上下文义移正。按:“故异便”,言各有不全面的地方。“便”当读为“偏”。《说文通训定声》:“便,假借为偏。”《礼记·乐记疏》:“偏,谓不周备也。”〈天下〉篇“选则不遍”,蒋锡昌说:“由我见以选事物,则必有所弃而致不遍焉。”此亦可为本文之注。《荀子·解蔽》所谓“蔽于一曲”即此。《天下》“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义同。
1701975661
1701975662
④ 垺,大之殷也:“殷”,大。“垺”,特大之意。
1701975663
1701975664
⑤ 意之所不能致者:“致”上原有“察”字。依马叙伦、严灵峰之说删。
1701975665
1701975666
马叙伦说:“按‘察’字羡文。”
1701975667
1701975668
严灵峰先生说:“按:上文:‘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论’与‘致’对文,故此当云:‘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此‘致’字乃《礼记》《大学》‘致知’之‘致’,有‘察’字则文赘矣。疑系衍文,兹删去。”(《道家四子新编》五六三页)
1701975669
1701975670
⑥ “是故大人之行……约分之至也”:这一段文字(共110字)与上文不相连续。上文讨论河伯提出的“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问题,北海若的回答到“不期精粗焉”已告段落,也把问题交代清楚。这里突然冒出和上下文义不相干涉的一段,显系他文错入,或为后人羼入,当删。
1701975671
1701975672
【今译】
1701975673
1701975674
河神说:“世俗的议论者都说:‘最精细的东西是没有形体的,最广大的东西是没有外围的。’这是真实的情况吗?”
1701975675
1701975676
北海神说:“从小的观点去看大的部位是看不到全面的,从大的观点去看小的部位是看不分明的。所以说是各有所偏执,这是情势如此的。‘精’是微小中最微小的;‘垺’是广大中最广大的;所谓精小粗大,乃是期限有形迹的东西;至于没有形迹的东西,便是数量都不能再分了;没有外围的东西,便是数量也不能穷尽了。可以用语言议论的,乃是粗大的事物;可以用心意传达的,乃是精细的事物;至于语言所不能议论、心意所不能传达的,那就不期限于精细粗大了。”
1701975677
[
上一页 ]
[ :1.7019756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