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975790
【注释】
1701975791
1701975792
① 权:应变。
1701975793
1701975794
② 火弗能热,水弗能溺:〈逍遥游〉篇:“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大宗师〉篇:“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同义。
1701975795
1701975796
③ 薄之:轻犯(成《疏》);迫近(林希逸说)。“薄”,迫(王先谦《注》),引申为触犯(曹础基说)。
1701975797
1701975798
④ 天在内,人在外:天机藏在心内,人事露在身外。
1701975799
1701975800
成玄英《疏》:“天然之性,韫之内心;人事所顺,涉乎外迹。”
1701975801
1701975802
⑤ 德在乎天:至德(最高修养)合于自然。
1701975803
1701975804
⑥ 知乎人之行:“乎”字通行本作“天”。审文义,当从江南古藏本作“乎”。
1701975805
1701975806
王叔岷先生说:“褚伯秀云:‘“天”当是“夫”,音符。’其说是也。陈碧虚《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作‘乎’。‘夫’犹‘乎’也。”
1701975807
1701975808
⑦ 位乎得:处于自得的境地。
1701975809
1701975810
⑧ 蹢躅:进退不定的样子。
1701975811
1701975812
⑨ 反要而语极:返回道的中心而谈论道的极致。
1701975813
1701975814
林希逸说:“道之至要也,理之至极也。”
1701975815
1701975816
林云铭说:“道要理极,即上文‘大义之方’,‘万物之理’者。”
1701975817
1701975818
【今译】
1701975819
1701975820
河神说:“那么为什么还以道为贵呢?”
1701975821
1701975822
北海神说:“认识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了应变,明了应变的人不会让外物伤害自己。有最高修养的人,火不能烧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损伤他,禽兽不能侵害他。并不是说他迫近它们而不受损伤,而是说他能观察安全和危险的境地,安心于祸患和幸福的情境,进退却很谨慎,所以没有能加害于他的。因此说:‘天机藏在心内,人事露在身外,至德在于不失自然。’知道人的行为,本于自然,处于自得的境地;时进时退时屈时伸,这就返回了道的中心而谈论了理的极致。”
1701975823
1701975824
河伯①曰:“何謂天?何謂人?”
1701975825
1701975826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③,無以得殉名④。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眞⑤。”
1701975827
1701975828
【注释】
1701975829
1701975830
① 河伯:“河伯”二字原缺,依前例补上。
1701975831
1701975832
严灵峰先生说:“按:通篇问语在‘曰’字上并有‘河伯’二字,此疑脱失。”严说为是。
1701975833
1701975834
② 落:同“络”。
1701975835
1701975836
③ 无以故灭命:不要用造作来毁灭性命。
1701975837
1701975838
陈寿昌说:“有心曰‘故’,‘命’,天性。”
1701975839
[
上一页 ]
[ :1.701975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