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80902e+09
1701980902
1701980903 福永光司说:“知大方——实在世界无限定自由的认识。”
1701980904
1701980905 ⑧ 大信:真实之理(林希逸说)。
1701980906
1701980907 ⑨ 尽有天:极物之中有自然。
1701980908
1701980909 郭象《注》:“物未有无自然者也。”
1701980910
1701980911 ⑩ 循有照:循变之际而有觉照(宣颖说)。
1701980912
1701980913 成玄英《疏》:“循,顺也。但顺其自然,智自照明。
1701980914
1701980915 褚伯秀说“循有照则顺理而自明。”
1701980916
1701980917 ⑪ 冥有枢:冥默之地而有枢要(宣颖说)。
1701980918
1701980919 ⑫ 始有彼:太始之地而有彼端(宣颖说)。
1701980920
1701980921 ⑬ 不可以有崖:道无端(宣颖说)。“崖”,界际。
1701980922
1701980923 ⑭ 不可以无崖:道又非无端(宣颖说)。
1701980924
1701980925 ⑮ 颉滑:万物纷扰(成《疏》)。
1701980926
1701980927 ⑯ 不代:不相代换(成《疏》)。
1701980928
1701980929 ⑰ 不可以亏:宜各尽其分(成《疏》)。
1701980930
1701980931 ⑱ 扬榷:显扬妙理而榷实论之(郭《注》)。
1701980932
1701980933 王敔说:“‘扬’,举也。‘榷’,引也,包举宇宙之理于七大之中。”按:“七大”指上文所说的大一、大阴、大目、大均、大方、大信、大定。
1701980934
1701980935 ⑲ 不亦:赵谏议本作“亦不”。
1701980936
1701980937 【今译】
1701980938
1701980939 足所踏的地很少,虽然少,还要依靠踏不到的而后才能达到广远;人所知的少,虽然少,还要依靠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天道的自然。知道“大一”,知道“大阴”,知道“大目”,知道“大均”,知道“大方”,知道“大信”,知道“大定”,就是最好的了。大一来贯通,大阴来化解,大目来观照,大均来循顺,大方来体达,大信来考核,大定来把握。
1701980940
1701980941 极物之中有自然,循变之际有觉照,冥默之境有枢机,太始之域有彼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的解悟好像未曾理解,无心的知好像无所知,无心的知才是真知。追问它,不可以有限制,而不可以没有界限。万象纷纭中各有实理,古往今来不相更替,〔各尽其分〕而不可以亏损,这当中岂不是蕴涵着一项伟大的妙理么!为什么不追问这妙理,何必疑惑呢!以不疑惑来解释疑惑,返回到不疑惑的境界,还以为是大不惑。
1701980942
1701980943
1701980944
1701980945
1701980946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1701967259]
1701980947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 则  阳
1701980948
1701980949 〈则阳〉篇,由十一个单元汇编而成。其中篇末少知与大公调对话两节,讨论了宇宙论上的一些问题,颇有价值。“则阳”,人名,为一游士。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1701980950
1701980951 本篇第一章,写游士的干禄竞进与圣人的恬退和乐。第二章,写圣人的心态。第三章,第一小段,“旧国旧都,望之畅然”,以故乡喻本性。人进入社群,逐物日久,一旦返复真性,内心感到舒畅。第二段,“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写与物融合的心境。第四章,讥讽战国君主的争伐。第五章,借孔子赞市南宜僚,写隐士的恬淡凝寂。第六章,说为政鲁莽治民灭裂的弊害。第七章,柏矩游齐,见死刑示众,泣今世君主“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指责人君率先作伪,还要责罚谁呢?以前的人君“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当今的治者反是。第八章,写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我们的判断无法有永恒的定准,我们的所知是有限的。未知的范围是广大的,我们要与时俱进,不可滞执故有的认识。第九章,三个史官论卫灵公的无道。第十章,少知和大公调对话,谈“同”“异”的问题。“合异以为同”——万物(“异”)的整体即是道(“同”),“散同以为异”——道(“同”)即散而为多样式的万物(“异”)。少知问什么是“丘里之言”?大公调遂由“丘里之言”说到浑同之“道”。天下万物千变万化,然而都遵照着自己的自然规律性发展着。世界发展的这种自然规律性就是“道”。第十一章为少知与大公调第二番问答,讨论万物起源的问题。这里指出我们认识的限度仅限于物(具体事物)的范围(“极物而已”)。至于物的起源的问题,是议论的止点(“议之所止”)。
[ 上一页 ]  [ :1.7019809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