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983584e+09
1701983584
1701983585 李勉说:“俞樾之说不可取。案此明责孔子,上文言儒者虚伪巧饰可证。俞樾固执成见,以为孔子世之所谓圣人,此不当言孔子,然《庄》书责孔子之处多矣,岂独此哉?”
1701983586
1701983587 ㉖ 匡子:姓匡,名章,齐国人。见《孟子·离娄篇下》。
1701983588
1701983589 司马彪说:“匡子,名章,齐人,谏其父,为父所逐,终身不见父。”
1701983590
1701983591 ㉗ 离其患:罹其患(成《疏》)。“离”借为“罹”(刘文典说)。
1701983592
1701983593 【今译】
1701983594
1701983595 子张问满苟得说:“为什么不修德行?没有德行就不能取信,不能取信就不被任用,不被任用就不能获利。所以从名来看,从利来算,仁义才是要紧的。如果抛弃名利,内心反省,那么读书人的行为,也不能一天不修仁义呀!”
1701983596
1701983597 满苟得说:“无耻的人富有,夸言的人显达。名利最大的,几乎都由无耻夸言而来。所以从名来看,从利来算,夸言才是要紧的。如果抛弃名利,内心反省,那么读书人的行为,也只有守着自然的本性了!”
1701983598
1701983599 子张说:“从前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现在对仆隶役夫说,你的行为像桀纣,就面有愧色,有不服气的样子,这是小人都卑视的。孔子墨翟,穷困的平民,现在对宰相说,你的行为像孔子墨翟,就改变容色说自己不够,读书人真是可贵呀!所以权势如天子,未必可贵,穷困做贫民,未必低贱;贵贱的分别,在于行为的好坏。”
1701983600
1701983601 满苟得说:“小盗被拘捕,大盗变成诸侯,诸侯的门下,仁义就存在。从前齐桓公小白杀了哥哥娶嫂嫂,而管仲却做他的臣子;田成子常杀了君主窃据国家,而孔子却接受他的货币。评论起来就表示卑贱,实行起来自己却又这样去做,这就是嘴里所说的和行为所做在心里交战,岂不是很矛盾么!所以《书》上说:‘谁好谁坏?成功的就是好,不成功的就是坏。’”
1701983602
1701983603 子张说:“你不修饰行为,将会亲疏没有伦常,贵贱没有仪则,长幼没有顺序;五伦六位,怎样区别呢?”
1701983604
1701983605 满苟得说:“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亲疏有伦常吗?汤放逐桀,武王杀害纣,贵贱有仪则吗?王季僭越嫡位,周公杀害兄长,长幼有顺序吗?儒者的虚伪言辞,墨者的兼爱,这样五伦六位有区别吗?
1701983606
1701983607 “而且你正在求名,我正在求利。名利的实情,都不顺于理,也不明于道。我从前和你在无约面前争辩说:‘小人为财牺牲,君子为名牺牲。他们之所以改变真情,更易本性,虽然不同;但是至于他们舍弃了生命而追逐所不当为的东西,却是一样的。’所以说,不要从事小人所追逐的,反求你自己的本性;不要从事君子所追逐的,顺从自然的道理。是曲是直,听任自然;观照四方,随着时序而变化。或是或非,执守你的环中;独自完成你自己的本意,和道共游。不要固执你的行为,不要助成你的仁义,这会失掉你的真性。不要奔赴富贵,不要急求成功,这会舍弃你的自然的天性。
1701983608
1701983609 “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这是忠的祸害;直躬证实父亲偷羊,尾生被水淹死,这是信的祸患:鲍子抱树枯死,申子跳河自沉,这是廉的祸害;孔子不见母亲,匡子不见父亲,这是义的缺失。这些都是上世的传闻,下代的议论,以为读书人要语言正直,行为去实践,所以才遭灾殃,受到祸患。”
1701983610
1701983611
1701983612
1701983613 無足問於知和①曰:“人卒②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今子獨無意焉,知不足邪,意③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忘邪④?”
1701983614
1701983615 知和曰:“今夫此人⑤以爲與己同時而生,同鄕而處者,以爲夫絕俗過世之士焉;是專無主正⑥,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世去至重⑦,棄至尊⑧,以爲其所爲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慘怛⑨之疾,恬愉之安,不監於體;怵惕之恐,欣懽之喜,不監於心;知爲爲而不知所以爲,是以貴爲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也。”
1701983616
1701983617 無足曰:“夫富之於人,無所不利,窮美究埶,至人之所不得逮,賢人之所不能及,侠人之勇力⑩而以爲威強,秉人之知謀以爲明察,因人之德以爲賢良,非享國而嚴若君父。且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體不待象⑪而安之。夫欲惡避就⑫,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天下雖非我,孰能辭之!”
1701983618
1701983619 知和曰:“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⑬,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争,無以爲故不求。不足故求之,争四處而不自以爲貪;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爲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⑭。勢爲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⑮。計其患,慮其反,以爲害於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也。堯舜爲帝而雍⑯,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也。”
1701983620
1701983621 無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⑰以持生,則亦猶久病長阨而不死者也⑱。”
1701983622
1701983623 知和曰:“平爲福,有餘爲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今富人,耳營於鐘鼓管籥之聲⑲,口嗛⑳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侅溺於馮氣㉑,若負重行而上坂也㉒,可謂苦矣;貪財而取慰㉓,貪權而取竭㉔,靜居則溺㉕,體澤則馮㉖,可謂疾矣;爲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㉗,且馮而不舍㉘,可謂辱矣;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㉙,滿心戚醮㉚,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內則疑劫請之賊㉛,外則畏寇盜之害,內周樓疏㉜,外不敢獨行,可謂畏矣。此六者㉝,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㉞,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㉟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㊱而争此,不亦惑乎!”
1701983624
1701983625 【注释】
1701983626
1701983627 ① 无足问于知和:“无足”,不知足。“知和”,知和适。这里寓托为人名。
1701983628
1701983629 成玄英说:“‘无足’,谓贪婪之人,不止足者也。‘知和’,谓体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之人也。假设二人以明贪廉之祸福也。”
1701983630
1701983631 ② 人卒:人众。见〈天地〉、〈秋水〉和〈至乐〉各篇。
1701983632
1701983633 ③ 意:语词,读若“抑”。“抑”“意”古字通(郭庆藩《集释》)。
[ 上一页 ]  [ :1.7019835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