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15324e+09
1702015324
1702015325 这一章颇遭曲解。前人多解释为“身”是一切烦恼大患的根源,所以要忘身。一个“贵身”的思想却被误解为“忘身”。造成这种曲解多半是受了佛学的影响,他们用佛学的观点去附会老子。肉体和精神这两个部分是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也即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有些人把“身”视为“肉体”的同义字,再加上道学观念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认为肉体是可卑的,遂有“忘身”的说法。
1702015326
1702015327 其次,老子所说的:“‘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一问一答,老子的答词是陈述的语句,并不是价值判断的语句,而答词的重点应是落在“身”字。老子只在于说“身”是一切的根源,大患的渊源也来自于“身”。从上下文看来,老子很明白的表示:如果“贵身”,自然可减除许多外患(外患的由来都在于“为目”——纵情纵欲的贪求);如果“贵身”,自然会漠视外在的宠辱毁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大任。
1702015328
1702015329
1702015330
1702015331
1702015332 老子今注今译 [:1702013436]
1702015333 老子今注今译 十 四 章
1702015334
1702015335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①。此三者不可致詰②,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③,其下不昧④,繩繩兮⑤不可名,復歸於無物⑥。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⑦。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1702015336
1702015337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⑧。能知古始⑨,是謂道紀⑩。
1702015338
1702015339 【注释】
1702015340
1702015341 ①“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
1702015342
1702015343 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
1702015344
1702015345 陈荣捷说:“‘微’是道的重要角色,其重要性超过‘显’。相反地,儒若却强调显,他们认为:莫显乎微,能认识自微之显的人,‘可与人德’。佛教徒和新儒家最后将它们综合起来,说道‘显微无间’(程颐《易传序》)。”
1702015346
1702015347 ②致诘:究诘,追究。
1702015348
1702015349 释德清说:“致诘,犹言思议。”
1702015350
1702015351 ③皦:光明。
1702015352
1702015353 敦煌本、强思齐本“皦”作“皎”。“皦”“皎”二字可通用。《说文》:“皦,玉石之白。皎,月之白。”
1702015354
1702015355 ④昧:阴暗。
1702015356
1702015357 ⑤绳绳兮:形容纷芸不绝。王弼本无“兮”字,据景龙碑、傅奕本及多种古本补。
1702015358
1702015359 ⑥复归于无物:这和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同。“复归”,即还原。“无物”不是一无所有,它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无”是相对于我们的感官来说的,任何感官都不能知觉它(“道”),所以用个“无”字加以形容它的不可见。
1702015360
1702015361 ⑦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1702015362
1702015363 ⑧有:指具体的事物。这里的“有”字,不是老子的专有名词,所以和一章的“有”不同。
1702015364
1702015365 ⑨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
1702015366
1702015367 ⑩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1702015368
1702015369 【今译】
1702015370
1702015371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1702015372
1702015373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 上一页 ]  [ :1.7020153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