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15984
【今译】
1702015985
1702015986
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
1702015987
1702015988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
1702015989
1702015990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1702015991
1702015992
【引述】
1702015993
1702015994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是说明道和德的关系。道和德的关系是:
1702015995
1702015996
一、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
1702015997
1702015998
二、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
1702015999
1702016000
三、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道本是幽隐而未形的,它的显现,就是“德”。
1702016001
1702016002
本章和第十四章一样,都是描述形上之道的。形上之道,恍惚无形,但在深远暗昧之中,确是“有物”“有象”“有精”。“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这都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性。
1702016003
1702016004
1702016005
1702016006
1702016008
老子今注今译 二十二章
1702016009
1702016010
曲則全,枉①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1702016011
1702016012
是以聖人執一②爲天下式③。不自見④,故明⑤;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⑥。
1702016013
1702016014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1702016015
1702016016
【注释】
1702016017
1702016018
①枉:屈。
1702016019
1702016020
②执一:通行本为“抱一”,帛书甲、乙本并作“执一”,帛本为是。
1702016021
1702016022
按:“执一”,即“执道”(见《老子》十四章、《庄子·天地篇》及《文子·道原篇》)。“执一”为道家常用语词,屡见于《管子》(〈心术篇〉、〈内业篇〉)等稷下道家之作,其后为荀子(《荀子·尧问篇》)与韩非子(《韩非子·杨权篇》)引用。
1702016023
1702016024
③式:法式,范式。
1702016025
1702016026
④自见:自现,自显于众。
1702016027
1702016028
范应元说:“见,音现。”
1702016029
1702016030
吴澄说:“自见犹云自炫。”
1702016031
1702016032
⑤明:彰明。
1702016033
[
上一页 ]
[ :1.7020159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