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16240
车载说:“‘道法自然’一语,是说‘道’应以‘无为’为法则的意思。”(《论老子》)
1702016241
1702016242
童书业说:“老子书里的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第一一三页)
1702016243
1702016244
冯友兰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并不是说,于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为‘道’所取法。上文说:‘域中有四大’,即‘人’、‘地’、‘天’、‘道’,‘自然’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识的程序。‘自然’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上文只说‘四大’,没有说‘五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跟目的论的说法鲜明地对立起来。”
1702016245
1702016246
【今译】
1702016247
1702016248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1702016249
1702016250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1702016251
1702016252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702016253
1702016254
【引述】
1702016255
1702016256
本章对于道的体用有几个重要的叙说:
1702016257
1702016258
一、“有物混成”,这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全。
1702016259
1702016260
二、道是个绝对体,它绝于对待;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待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道是一个动体,周流不息(“逝”)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
1702016261
1702016262
三、道是无声无形的(寂兮寥兮)。王弼说得好:“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事实上是无法立名的,如今勉强给它立个名。
1702016263
1702016264
四、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
1702016265
1702016266
五、道是循环运行的。它的运动终则有始,更新再始。
1702016267
1702016268
六、用“大”来勉强形容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指幅度或广度之无限延展。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这四大的可贵处,就在于体自然而行。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1702016269
1702016270
1702016271
1702016272
1702016274
老子今注今译 二十六章
1702016275
1702016276
重爲輕根,靜爲躁君。
1702016277
1702016278
是以君子①終日行不離輜重②。雖有榮觀③,燕處④超然。奈何萬乘之主⑤,而以身輕天下⑥?
1702016279
1702016280
輕則失根⑦,躁則失君。
1702016281
1702016282
【注释】
1702016283
1702016284
①君子:王弼本原作“圣人”。景龙本、傅奕本、苏辙本、林希逸本、范应元本及多种唐宋古本均作“君子”。《韩非子·喻老篇》亦作“君子”,与帛书甲本正同。
1702016285
1702016286
奚侗说:“‘君子’谓卿大夫士也,说见《礼记·乡饮酒义》注,对下‘万乘之主’言。”
1702016287
1702016288
蒋锡昌说:“‘圣人’乃理想之主,应深居简出,以‘无为’化民,不当终日行道,常在军中管理辎重之事,谊作‘君子’为是,当据诸本改正。”蒋说有理,因据韩非子及帛书本改为“君子”。
1702016289
[
上一页 ]
[ :1.702016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