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4395
1702024396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702024397
1702024398
两相比较,《论语》中叙述“四毋”的顺序不同,而且多出了“子绝四”这几个字。很明显,和上一段话一样,《论语》的表述似乎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子”的称呼表示着这是出于弟子的直接记录。
1702024399
1702024400
在《语丛二》中,也有一句怀疑是和《论语》有关的话。就是:
1702024401
1702024402
小不忍败大势。
1702024403
1702024404
《卫灵公》篇中有如下的一句话:
1702024405
1702024406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702024407
1702024408
其间虽有“势”和“谋”的区别,但意思是相近的。同样的,《论语》中这句话冠以“子曰”,而《语丛》中则无。与前述《语丛三》的两个例子相同。
1702024409
1702024410
关于《语丛》各篇的性质,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可以看出,它们与同出的其他文本如《五行》、《性自命出》、《六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性质为何,却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视《语丛》为“前言往行”的记录,所以以之为其他文本的创作基础。有的学者则把《语丛》视为对郭店同出文献的节录或者解说、发挥之类。从《语丛》类文献的一般情形来看,前一种可能性是最大的。如果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的话,那么,《语丛三》和《论语》相似的文字,就是在证明着《论语》至少在此时已经流传并发生影响了,以至于它可以被《语丛》的编者所引用。
1702024411
1702024412
《语丛三》之外,郭店儒家类文献中,还有其他一些和《论语》有密切关系者。其中以《尊德义》最为明显,也最值得注意。我们先看一下该篇中和《论语》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尝试着做一些分析和推论。首先是下面的一段话:
1702024413
1702024414
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1702024415
1702024416
这让人想起《论语》中有名的一段话,《泰伯》篇说:
1702024417
1702024418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02024419
1702024420
在《泰伯》篇中,这段话紧接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后面,过去有学者以为两章前后相承,“谓诗礼乐可使民由之,不可使知之”。(37)从《尊德义》来看,无疑是正确的。《尊德义》的主旨,就是要君主以礼乐教民,则百姓“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这也正是《中庸》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尊德义》还说:
1702024421
1702024422
1702024423
1702024424
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乐。善者民必众,众未必治,不治不顺,不顺不平。是以为政者教导之取先。教以礼,则民果以劲。教以乐,则民弗德争将。教以辩说,则民艺长贵以忘。教以艺,则民野以争。教以技,则民少以吝。教以言,则民以寡信。教以事,则民力啬以湎利。教以权谋,则民淫昏,违礼无亲仁。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1702024425
1702024426
这段话简直是在直接发挥《论语·子路》篇中如下的记载:
1702024427
1702024428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
1702024429
1702024430
这里的庶、众、教,就是上引《尊德义》的民富、民众和教道,这三者是一一对应的,无丝毫的加减。可知《尊德义》的作者对《论语》这一条是很熟悉的。作者这里对于富和众之后为什么还需要“教”给出了解释,那就是富并不见得就和,而不和就不安,不安就不乐;众也不见得就治,不治则不顺,不顺也就不平。要想和顺、平乐,教就是必要的了。但教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这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礼乐,一类是辩说、技艺、权谋、言、事等。作者的先后取舍是很明白的,前一类的礼乐就是“德”,这是根本的东西,所谓先人以德,百姓就会向善。对后一类的东西,我以为作者并不是完全的排斥,而是要有德做基础,否则的话就会有争、寡信、淫昏等不善的结果。这种想法,与“君子不器”的主张也是合拍的。
1702024431
1702024432
除了有上述两段可以和《论语》对应的文字外,《尊德义》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篇中出现了“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重义集理,言此章也”的话。从“言此章也”来看,它很可能是对某个文献的某一章的解释。从其与《论语》的密切关系来看,这个文献会不会就是《论语》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处理的问题。
1702024433
1702024434
书籍的分章,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可知的,如《诗经》原本就有“章”的称呼,所以春秋时人有“断章取义”的说法。郭店的文献中,像《缁衣》就被分为二十三章,章与章之间都有某种符号分开。《老子》和《太一生水》也是如此。至于《论语》,各种传世的本子都在篇中分章,虽然分法并不相同。定州发现的最早《论语》传本,在每一篇中也分章。上面提到的可以和《尊德义》相比较的部分,涉及到的就是《论语》的两章。
1702024435
1702024436
从《尊德义》的拼接情况来看,“言此章也”句出现的那只竹简在原整理者那里被安置在该篇的最后。实际上,该简肯定不是篇末简,因为它的末端没有通常篇末简都会出现的符号。所以后来有些学者在重新拼接的时候对该简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如把它置于上引“善者民必富”段的后面等。这种调整当然是有意义的,实际上,从整个篇来看,不管这只简在什么位置,都不大影响我们将要进行的推论。这个推论就是:整个《尊德义》一篇可以看作是对《论语》“道之以政”章的解释。该章见于《为政》:
1702024437
1702024438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702024439
1702024440
该章的主题是提出两种治国的方法,比较其差别。其取舍是很明显的,就是要以德和礼来治民,而反对用政和刑的办法。这与《尊德义》的宗旨是完全相同。该篇说:
1702024441
1702024442
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君。去忿戾,改惎胜,为人上者之务也。
1702024443
1702024444
“尊德义”固然是“道之以德”,“明乎民伦”,人伦之所归就是“礼”,这和“齐之以礼”也无二致。这正是《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另外的说法。《尊德义》还说:
[
上一页 ]
[ :1.7020243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