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4345
1702024346
这个问题就是学者们已经讨论过的“上论”可能早于“下论”。甚至有人认为《论语》的初编本只包括“上论”,“下论”是另一次结集的结果。(28)或者再进一步将下论区分为两部分,前五篇为续编,后五篇为附编。(29)其中提出的一个理由是上论看来已经是一个完成的整体,钱穆《论语要略》引伊藤仁斋的话说:
1702024347
1702024348
《论语》二十篇,相传分上下,犹后世所谓正续三集之类乎?盖编《论语》者先录前十篇自相传习,而又次后十篇,以补前所遗者,故今合为二十篇云。盖观《乡党》一篇,其体制要当编在全书之最后,而今适居第十篇,则知前十篇本已自为成书矣。(30)
1702024349
1702024350
曾秀景也说:
1702024351
1702024352
初编《论语》上论前九篇记孔子和早期弟子的言行,第十篇——《乡党》篇——考其内容则为前九篇不类,专记孔子日常生活及处事态度和一些琐事。这一篇似乎就是一期所编《论语》的完结篇。(31)
1702024353
1702024354
这说法的核心是位居第十篇的《乡党》,从内容上来看很像是一书的最后部分。且不说《乡党》在古论中位居第二,如果有一天证明了古论的篇次较为原始,不知学者又当如何解释。其实,究竟什么叫做“完结篇”,本身就有太多讨论的余地。另外譬如曾先生提到的早期弟子和晚期弟子的问题,属于“上论”的《公冶长》、《述而》和《子罕》诸篇固然以先进弟子为主,但如《泰伯》、《学而》、《里仁》则又明显以后进弟子为主。同样,就“下论”而言,既有像《先进》这样主要记载先进弟子的事迹,并为其张目者。也有如《子张》篇主要记载后进弟子言行者,也有先进、后进混杂者。以先进和后进弟子为标准来看某些篇之间编辑原则的差异,应该没有问题,但以之区别“上论”和“下论”,就明显不能成立。而且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先进弟子主要以德行和政事为主,所以门人较少,就是他们的言行,恐怕主要也是通过后进弟子及其门人的记载和转述才保留下来的。更应注意者,很多般人都怀疑《论语》的主要编纂者是曾子、有子的弟子,而曾子、有子都属于后进之列。
1702024355
1702024356
“上论”与“下论”中的某些区别,前贤多有指出,乃是不争的事实。(32)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这种差别?是不是《论语》“上论”先编成之后,经过了若干的时间,才有“下论”的出现?还是说,上下论的区别只是编辑素材的差异,至于编定的时间,则几乎是同时的?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所谓“上论”的编定时代。如果“上论”在很早就已经编纂完成,当然可能存在这种情形。但是,如学者们已经指出的,整个《论语》中最晚的年代标志恰恰出现在上论的《泰伯》篇中,因为该篇记载了曾子之死。换句话说,“上论”的编定年代,至少是在曾子死后。曾子小孔子四十六岁,在孔门弟子中已经属于年少者,其去世之年,虽无明文记载,但从各种线索来看,他属于较长寿的人,所以学者推测他活到七十岁以后,约公元前435年左右。此时距孔子之死,至少已有四十余年。这只是《论语》“上论”编纂完成的上限,显然,这时间也可能较此还要晚很多年。
1702024357
1702024358
如果以《论语》的编纂是在公元前430年左右进行或者完成的话,这时孔子固然已经死去将近50年,就是弟子辈中,恐怕也没有活着的人。就儒家的群体而言,活跃的应该是七十子弟子,甚至他们的弟子们。这时如果再将口传的孔子言行记载下来的话,当然有很多是追记的口吻,或者稍加整理和变通的东西。类似于下论的一些说法,譬如“孔子曰”或者面称“夫子”等,显然可以出现。像《季氏》篇那样很整齐的以数字为特征表达一些想法的形式,也就不难理解。就形成文字的时间说,它们显然较那些由弟子直接记载下来的素材晚。但就编纂《论语》这个事件而言,情形就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在我看来,“上论”和“下论”的区别不必然代表编纂时间(譬如所谓的初编和续编)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素材的记载年代差异而造成的,而素材的差别和编纂的时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1702024359
1702024360
《论语》与《孟子》,作为研究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公孙丑上》)的孟子,经常直接称引孔子的话,或者称述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言行事迹,这其中很多内容见于《论语》。据胡志奎先生的统计,《孟子》中涉及到孔子的地方(不完全是指“孔子曰”)有二十九处,其中与《论语》有关者十四处,不见于《论语》者十五处。依据胡先生的看法,在和《论语》有关的十四处中,属于《上论》的无疑是《孟子》本于《论语》,而与《下论》有关者,有些则反恐为《论语》之所本。(33)换言之,由于胡先生认为《论语》的编辑时间延伸相当长,所以就《论语》与《孟子》的关系而言,有早于《孟子》者,也有晚于《孟子》者,不可一概而论,应具体分析。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值得仔细的处理。我们先来举一个胡先生认为是《论语》本于《孟子》的例子,以为讨论的基础。《孟子·告子下》云:“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战而用之,谓之殃民。’”又《离娄上》云:“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这里的说法与《论语·子路篇》的两段话非常相似:
1702024361
1702024362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702024363
1702024364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1702024365
1702024366
按照胡先生的说法,应该是《论语》本于《孟子》,其理由是:
1702024367
1702024368
1.《论语》上论所记孔子思想,乃一归于“德行”而已,未尝记孔子言“兵”事;即于下篇所记孔子言“兵”“戎”亦仅见于此,与孔子平日思想似有未合。
1702024369
1702024370
2.《论语》上下论各篇篇末,殆均有可疑之“篇末语”;而下论则犹显然(辨详《论语篇章组织考征》)。今下论《子路》所记孔子言兵事者,亦适位于篇末;固亦当在可疑之列焉。
1702024371
1702024372
3.《论语》下论《子路》所记孔子之说,上二章与孟子之措辞均分别略同;尤以前章为甚。至后章所记,于《孟子》一书虽无言“兵”事;然所谓“七年”云云,于措辞之语气上,亦约略近似;故今一并考辨及之。今观上列二章之《子路》篇末语,本已有晚出之疑,现既与《孟子》一书所记有疑似略同处;然则孔子言“兵”事,亦当出孔门后学转引孟子之说,而为增孱附益之章句;今则相续连而共同出现于《子路》篇末也。(34)
1702024373
1702024374
这些理由很难说是充分的。“一归于德行”并不就意味着不能谈兵,否则的话,就是孟子也不应该谈兵。至于篇末语的问题,这要和《论语》篇章的结构结合起来讨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很多篇包含着多个主题,所以从属于各主题的材料之间,看起来是互不连属的,并无密切的关系。这样的话,即便我们把现在居中的一些章节置于篇末,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们看起来和前面的章节没有紧密的联系。最要紧的恐怕是第三点,就是在儒者明知是孟子之语的情形下,他们会把这些东西冠以“子曰”,变成是孔子的言论吗?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而相反,如果是孔子的言论,孟子加以引用和发挥则是正常的。
1702024375
1702024376
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论语》以及各种文献中的“子曰”或者“孔子曰”之类的问题。从《论语》中来看,尽管在称述孔子的话时有“子曰”和“孔子曰”的差别,但是很显然,编者在孔子和弟子的言论之间进行了清楚的区分。这种区分显然可以间接地表明“子曰”和“孔子曰”的内容所指孔子言论的严肃性。也就是说,编纂者确信这些话是孔子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说的,才会在前面冠以“子曰”或者“孔子曰”。从《论语》来看,孔子在他的晚年就已经被弟子们奉为圣人,死后更是如此。弟子们容不得其他人对孔子的任何诋毁,也容不得任何弟子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所以,虽然有子游、子张和子夏的支持,但有子仍然不能成为儒家团体的宗师。这就意味着,在孔子和儒家内部的其他人之间,有清楚的界限存在。任何其他人的话,从孔子的弟子到他的后代,当然也包括孟子,都不可能具有和孔子的话混淆的资格。当然有依托的情形存在。
1702024377
1702024378
对于《论语》的研究来说,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可以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1702024379
1702024380
如20世纪70年代河北定州发掘的西汉后期中山怀王刘修的墓中,就有竹简《论语》,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论语》传本,为我们了解汉代《论语》的流传情形,无疑具有重大的价值。(35)90年代湖北荆门郭店竹简的发现,由于其年代可以早至战国中期,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所以对于研究先秦的文献和思想,意义深远。更重要的是,郭店竹简中有直接和《论语》有关的资料,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论语》的问题。(36)
1702024381
1702024382
最明显的线索见于《语丛三》的部分。这里有两段话,都出现在《论语》中。一段是:
1702024383
1702024384
志于道,狎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702024385
1702024386
《述而》篇作:
1702024387
1702024388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702024389
1702024390
二者只有一字之别,应该只是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差异,不过《论语》中明确说这是孔子的话,《语丛三》中则没有。鉴于郭店文本的年代相当早,我们暂时不能轻率的得出《语丛三》本于《论语》的结论。但是,鉴于“子曰”的说法暗示着这是直接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论语》的记载仍然带有某种“原始”的色彩。而没有“子曰”称呼的《语丛》更可能是从《论语》中转述过来的,属于次级的文本。《语丛三》和《论语》有关的另一段话是:
1702024391
1702024392
毋意,毋固,毋我,毋必。
1702024393
1702024394
《子罕》篇作:
[
上一页 ]
[ :1.7020243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