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4635e+09
1702024635 4.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
1702024636
1702024637 5.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
1702024638
1702024639 6.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1702024640
1702024641 7.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
1702024642
1702024643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702024644
1702024645 9.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1702024646
1702024647 10.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1702024648
1702024649 11.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
1702024650
1702024651 12.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子张》)
1702024652
1702024653 13.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
1702024654
1702024655 14.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子张》)
1702024656
1702024657 可以看出,这些有关曾子的资料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学而》、《泰伯》和《子张》三篇之中。《学而》乃《论语》首篇,位置特殊。《泰伯》只记载夫子和曾子的言语,很有可能为曾子门人所编辑。《子张》记载的都是孔门几个著名后进弟子的言行,其中包括曾子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些记载的时间跨度应该很大,从青年时候从夫子问学一直到曾子有疾的暮年,所以该有很大的代表性,从中可以窥见曾子思想的重心所在。不过在讨论这方面之前,需要谈到的是曾子对于夫子的态度,这些材料中,有两条是曾子提到“吾闻诸夫子”,一条是对夫子一贯之道的说明,足见其对孔子的恭敬和追随。这种对夫子的恭敬应该也是曾子不能接受有子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同时也就决定了曾子思想的基本方向乃是延续孔子思想的主题,在这种延续中呈现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第一,承继着孔子的思想,曾子非常强调仁的观念。如“仁以为己任”,“以友辅仁”是直接地论仁,忠恕之道则是仁的具体体现。他对阳肤所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充满了深厚的仁者情怀。曾子对仁的体认,特别地突出其内在性的一面。其评论子张“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大概子张是属于外有余而内不足的人物,所以基于内在性的立场,曾子对他有微词就是很正常的事情。第二,但此对内在一面的重视同时也要与外在的礼仪相配合,如孔子所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泰伯》篇记载曾子所说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等,都是外在一面的修养。此与内心的仁相配合,以追求情文之间的平衡。《子张》篇“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除非遇到“亲丧”的情形,否则人之情感的表达必须要考虑到礼的节制。第三,由对此种内在性的重视,进而突出内心的体验以及内省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即代表着一种内省的态度,此种态度必然发展出“求诸己”的态度和对于内心的重视。后来孟子推崇曾子,即与此有关。第四,对于孝的重视,这是曾子的标志之一。上述十四例中,有四例直接与孝有关。孔门对于孝的理解,以有子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最为著名。在这种理解之下,事父母的孝乃是行仁的根本。曾子显然接受此种认识,并重点围绕着它来展开自己的仁学和仁德实践。他所说的孝既包括内心不可抑制的爱的情感,又不离外在的对于父母的顺从,同时也含盖了对于祖先的祭祀。这种对孝的理解显然具有一种发散性,它和仁以及礼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具有实践之本的意义。
1702024658
1702024659 如果以《论语》中有关曾子的资料作为标准来看《大戴礼记》中与曾子有关的十篇,这也是古本《曾子》中的内容,两者之间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前所述,我们基本上可以把这看作是研究曾子学派的比较可靠的文献。这十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曾子立事》,以“曾子曰”开始,主要从言和行两方面阐述君子之道。有时候还直接引用孔子之语,如“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等。第二类是《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和《曾子事父母》四篇,从名字上即可以了解,这几篇讨论的中心是孝道。第三类是《曾子制言》三篇和《曾子疾病》,推崇仁义,论君子进退和交游之道。第四类是《曾子天圆》,充满了阴阳观念的气息,在诸篇中显得比较另类,可能比较晚出。
1702024660
1702024661 根据王应麟和高似孙的说法,《曾子立事》原来的篇题是《修身》,这个篇名也许更能够反映该篇的主题以及曾子学派的思想。该篇以“曾子曰”开始,讨论君子的德行,大概包括三十多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从文献上来说,不乏解释和发挥《论语》文字的内容。以如下的一段为例:
1702024662
1702024663 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出入不时,言语不序,安易而乐暴,惧之而不恐,说之而不听,虽有圣人亦无若何矣。临事而不敬,居丧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则吾无由知之矣。
1702024664
1702024665 这段话明显与《论语》中的某些说法有关,譬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类似的情形还有一些,这都可以看作是曾子一派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就该篇核心的主张来看,很要紧的是一个“学”字。尤其最前面的几章内容都直接地与学有关:
1702024666
1702024667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1702024668
1702024669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1702024670
1702024671 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争也。
1702024672
1702024673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1702024674
1702024675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
1702024676
1702024677 这几段话以论学为中心,层层递进,足见作者对于学的重视。以此来看《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为首句的安排,当非偶然。宋人多以《论语》的编纂与曾子有密切的关系,果然如此,那么这种安排可以看作是对“学”的强调,并与上述文字的想法契合无间。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上述的几段都可以视为“学而时习之”的注脚。学、习和知、行构成了由学出发的修身活动的基本结构,对于道德活动而言,知道什么是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善的实践,即所谓的习行。而在所有的习行之中,曾子学派对孝表现出了特别的注重。我们知道,从汉代开始曾经流行有《孝经》一书,司马迁以为是孔子向曾子陈孝道之作。这个说法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孝经》的成立与曾子学派有关,该是可以肯定的。除了《论语》中有关曾子重视孝道的材料之外,最主要的当然是《大戴礼》中的《曾子本孝》等四篇。与《论语》相比,这些篇对孝的论述更加系统。兹分数端略述之:第一是在心和礼之间来规定孝的范围,其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是忠、爱和敬。如《曾子本孝》:“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立孝》:“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曾子事父母》:“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爱言其内,而礼正其外,内外合,孝道毕矣。这一方面突出了孝首先必须有内心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强调孝必须有礼作为规范,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上》)等。第二是以孝为行仁之本,诸德之端。《曾子大孝》中的一段话最有代表性:
1702024678
1702024679 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1702024680
1702024681 仁义忠信礼等都围绕着信而展开,这里所谓推而放的过程即是孝之扩充的过程,譬如由孝可以观忠:“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曾子立孝》)这无疑和《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说法一脉相承。在这种理解之下,孝已经超越了简单地侍奉父母的范围,而成为延伸至家庭之外的更普遍的社会和政治范围内的德行。《曾子大孝》说:“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很明显是以孝作为诸德的基础。其实《曾子立事》篇也有类似的说法:“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赐与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亦不能立也。”这与《大学》齐家而后能治国的主张是一致的。第三是由孝导出修身的主题。先来看《孟子·离娄下》的一段文字:
1702024682
1702024683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1702024684
[ 上一页 ]  [ :1.7020246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