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4701
这里关于进的限制是相当严格的,如果我们考虑到孔子丰富的进退实践,以及某些实践在儒门内部所引起的争论,曾子学派这里的论述其实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意义。这种比较严格的规定,以及天下无道的客观现实使得该学派对于出仕持有相对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因此给予退守的选择以广大的空间。“仁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见使,正直者则迩于刑,弗违则殆于罪。是故君子错在高山之上,深泽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者禹见耕者五耦而式,过十室之邑则下,为秉德之士存焉。”曾子本人的生活实践以及其对孝的重视,似乎都和这种认识之间有某种一致性。
1702024702
1702024703
曾子一派的学问,明显表现出了对于朋友一伦的重视,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该派的特点。《论语》所记载曾子的话,有两条都涉及到朋友。“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第二项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另外一条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从中可知曾子交友的目的乃是通过礼乐的切磋实践以促进仁德的提升,而交友最基本的原则乃是信。《曾子疾病》篇记载曾子给儿子的遗言中有如下的一段:
1702024704
1702024705
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于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
1702024706
1702024707
这可以看作是对《论语·季氏》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之说的发挥。汉儒对朋友二字的解释,以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友显然比朋更进一层。交友的重要在于它对修身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非常谨慎。
1702024708
1702024709
1702024710
1702024711
1702024713
中国儒学史 第三节 子张氏之儒
1702024714
1702024715
子张之儒的说法,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其云:
1702024716
1702024717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1702024718
1702024719
这就是所谓的儒家八派。在韩非所列的次序中,子张氏之儒位居第一,可见在先秦它应该是很有影响的一派,而且在韩非的时候应该保持着它的势力和影响。遗憾的是,由于文献不足的缘故,对于子张之儒的面貌,后来的学者很难获得详细的了解。郭沫若《十批判书》中有“儒家八派的批判”一文,其中有对子张之儒简单但很重要的讨论。这以后,就很难见到专门讨论这问题的文字了。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发现了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其中有好多篇儒家的文献。(3)这些文献由于时处孔孟之间,因此对于研究包括子张之儒在内的战国儒家,具有重大的价值。就我看来,其中应该有些是子张之儒的作品。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较系统的探讨一下战国时期子张之儒的情形,以期有助于对先秦儒家的讨论。
1702024720
1702024721
一、子张其人与子张之儒
1702024722
1702024723
关于子张生平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702024724
1702024725
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1702024726
1702024727
这是说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通志·氏族略》说:“颛孙氏出陈公子颛孙。”正与此条记载吻合。梁玉绳《古今人表考郑目录》进一步说是“阳城人”,不知何据,但其地正属于陈国。同时也有以子张为鲁人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篇》说:
1702024728
1702024729
子张,鲁之鄙家。
1702024730
1702024731
案《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曾记“陈人弑其大子御寇,陈公子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因此鲁国也有以颛孙为氏者。前人欲调和陈鲁二说,所以推测子张为此奔鲁之颛孙氏后人,居鲁久之,故又称鲁人。之所以称陈人,则是为了明其来源。所以仍应以鲁人的说法为准确,如崔述称:
1702024732
1702024733
子张乃颛孙之后,颛孙于庄二十二年自齐奔鲁,历闵、僖、文、宣、成、襄、昭、定至哀公,凡十世,子张之非陈人明矣。盖因其先世出自陈,而传之者遂误以为陈人耳。若子张为陈人,孔子亦将为宋人乎?子张之子申详亦居鲁。
1702024734
1702024735
这说法得到了钱穆的赞同,详见其《先秦诸子系年考辨》。(4)但仔细的考虑,情形未必如此。且不说司马迁作《弟子列传》时根据的有古文《弟子职》之类的文献,比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材料自然为多。因此对他的记载,后人不应轻易怀疑和改变。再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不妥当之处。《史记·儒林列传》说:
1702024736
1702024737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1702024738
1702024739
子张在孔子死后的居陈,应该和子夏的居西河一样,都是回到故国去发展。否则的话,他的居陈就不好解释。从这点来看,子张是陈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鲁国固然有颛孙氏,陈国就未必不能有。也许是因为子张在鲁国从夫子问学十余年,这个时候,家境困苦,所以有“鲁之鄙家”的说法。况且《吕氏春秋》本来只是一般的记载,其态度又非正史为某人树碑立传所能比。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遵从司马迁的说法,以子张为陈人。其实,原本在那个时候,士阶层的流动并不是罕见的事情。因此对于先秦诸子的籍贯,常常有不同的说法,这是很正常的情形。如墨子就有鲁宋两说,争执不下。说子张居陈,也未必就把他的活动都限定在陈地。他的儿子申详曾经和子思同殿为鲁穆公之臣,当然也不能证明子张是鲁国人。
1702024740
1702024741
子张小孔子四十八岁,在孔门弟子之中,明显属于后进。他的入门,确切的年代不得而知。但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子张便已经追随夫子了。《孔子世家》叙述该事在鲁哀公六年,即孔子死前十一年,其时夫子六十二岁,子张仅十四岁。如果按朱子所说,则孔子困于陈蔡事发生在哀公二年,又早四年。刘宝楠则以为在哀公四年,早二年。以子张的年龄,加上作为陈国人的身份,说子张就是在孔子游历陈国的时候才刚刚加入孔门,也不是太荒唐的想法。此后大概一直随夫子问学,直到为孔子守丧三年后离去。
1702024742
1702024743
子张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应该是很引人注目的人物,所以在《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和同门评价他的言论。如:
1702024744
1702024745
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1702024746
1702024747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
1702024748
1702024749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
1702024750
[
上一页 ]
[ :1.7020247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