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6105
1702026106
郭店文献对夫妇关系的看法,最突出的是所谓“夫妇有别”。“别”的强调似乎正是基于生活中夫妇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因此需要在其中建立某种秩序。孔子没有讨论过夫妇的关系,但他提到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可以被理解为,在和女人的关系中,孔子试图找到一种平衡远近的办法。儒家后学们提出的“夫妇有别”也许正是在这个方向上的展开。
1702026107
1702026108
“夫妇有别”贯穿在夫妇关系的众多方面。从最初的“男女辨姓”开始,就决定了夫妇必须分属于不同的姓氏,而同姓之间是禁止结婚的。经过了婚礼之后,看起来他们结合在一起,但其间的分别仍是重要的。如《六德》所说:“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内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妇也。”从血缘关系的角度来说,夫妇虽然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之中,却是分属于内外的。因此,他们理当遵循不同的原则。另外,夫妇之间的角色也不能是平等的。《六德》称夫为率人者,而妇则是从人者。其云:
1702026109
1702026110
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行者,知不行者,谓之夫,以智率人多。智也者,夫德也。能与之齐,终身弗改之矣。是故夫死有主,终身不变,谓之妇,以信从人多也。信也者,妇德也。
1702026111
1702026112
在夫妇的关系中,“夫”当然应该是主导者。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行什么,不应该行什么。所以“智”是“夫”要具有的德行。“妇”则不同,她一旦嫁给某人,最重要的就是“从”,并终身不变。所以妇德最要紧的是“信”,有“信”的人才有主,不会动摇。类似的话在《礼记·郊特牲》中也可以看到:
1702026113
1702026114
婿亲御授绥,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1702026115
1702026116
如果说《六德》偏重在“德”的讨论的话,这里则是从礼出发,来分析其背后的意义。《郊特牲》把“礼”分成“数”和“义”两部分,“数”大概是指礼仪,而“义”则指礼的精神。大婚之日,丈夫亲御授绥,出大门而先,这是“数”,其背后的“义”则是“敬而亲之”、“男帅女,女从男”之类。其后的妇人从人,夫以知帅人,与《六德》所说一致,不过没有提到妇德信而已。
1702026117
1702026118
儒家对夫妇关系的讨论,重要者还见于《易传》、《诗大序》等文献之中。特别是《易传》,因为以阴阳的观念为核心,所以对夫妇的关系非常重视。《序卦传》说:
1702026119
1702026120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1702026121
1702026122
这是把夫妇关系看作是父子、君臣的基础,其重要性当然可想而知。而且,夫妇的关系可以和天地相提并论,这让人想起《中庸》所说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实际上,在《文言传》中,也是如此。该传解释坤卦说:
1702026123
1702026124
坤道其顺乎!……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1702026125
1702026126
坤道的精神是“顺”,这同时是地、妻和臣应该遵守的原则。“顺”也就是《六德》中讲的“从”。不同的是,《六德》进一步提到“信”,“终身不改”,这把“顺”或者“从”更绝对化了。
1702026127
1702026128
五
1702026129
1702026130
以上我们以郭店文本为主,结合其他的文献,讨论了先秦儒家关于父子、君臣和夫妇关系的看法。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们处理的得当与否对于社会秩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六德》说:
1702026131
1702026132
男女别生言,父子新(亲)生言,君臣义生言。父圣子仁,夫智妇信,君义臣忠。圣生仁,智率信,义使忠。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各行其职,而谗谄蔑由作也。君子言信言尔,言焬言尔,设外内皆得也。其反,夫不夫,妇不妇,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昏所由作也。
1702026133
1702026134
按照《六德》的设计,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依照自己的角色,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遵循其应该遵循的法则,那么像“谗谄”之类的行为就不会出现。关于“谗谄”的意义,我们可以参照荀子的说法。《修身篇》说:
1702026135
1702026136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702026137
1702026138
“伤良曰谗”,“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总之是不善或者伤善的行为,与“顺”是相对的。这种解释和《六德》的语境是协调的。从这来看,《六德》和荀子的关系值得注意。谗谄不作,那么无论是门内还是门外的关系,君子都会处理得非常妥当。反之,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三种关系的话,社会当然会出现昏乱的情形。这是把夫妇、父子和君臣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因此也是社会秩序的根本。此种看法,反映了儒家重视人伦的倾向。
1702026139
1702026140
包括这三种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在儒家看来,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六德》认为,父子、君臣、夫妇这三种关系之间虽然有明确的区别,但又是连为一体的。它说:
1702026141
1702026142
君子不啻明乎民微而已,又以知其一矣。男女不别,父子不新(亲)。父子不新(亲),君臣无义。
1702026143
1702026144
“知其一”就是了解它们是一体的。这种一体的联结当然也有秩序可循,在郭店竹简中,我们注意到,大凡提到这三种关系的时候,总是依照男女(夫妇)、父子和君臣的次序。这种次序不是没有意义的,如上引文所说,“男女不别,父子不亲”,这似乎意味着男女(夫妇)之别构成了父子相亲的基础。从实际情形来看,男女的结合确实是父子关系得以成立的基础,如《序卦传》所说的,“有夫妇然后有父子”,但这并不是说男女别就仅仅是为了父子亲的。而“父子不亲,君臣无义”,也意味着由父子之亲可以推展出君臣之义。这种看法的主要目的,在我看来,当然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说明它们是如何构成为一体。
1702026145
1702026146
在这种“一体”的论证中,如何由“父子亲”推出“君臣义”,似乎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唐虞之道》在描述尧为什么选择舜的时候说:
1702026147
1702026148
古者虞舜笃事瞽叟,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
1702026149
1702026150
笃事瞽叟,以孝著名,这是说父子亲;忠事帝尧,以臣闻名,这是说君臣义。虞舜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德行,而它们之间也不是无关的。该篇继续说:
1702026151
1702026152
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知其能]为民主也。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尧禅天下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
1702026153
1702026154
在作者看来,孝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所以由事父孝就可以知其能养天下之老。而同时,由事父的孝也可以推出事君的忠,这从“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的说法中可以看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孝”是根本性的德行,从它可以生长出其他的德行来。《六德》说:
[
上一页 ]
[ :1.7020261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