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6219
1702026220
人伦和人道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伦理”的问题。“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
1702026221
1702026222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43)
1702026223
1702026224
“伦理”就是“人伦之理”,这个“理”,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规则和秩序上来的。《乐记》这里说,“乐”是“通伦理”的。其实“通伦理”的,全面地说,应该是礼和乐。不过,一方面“礼”和伦理的关系很直接,大家一望便知,另一方面该篇主题是论“乐”,所以这里特别提出“乐”来。就《乐记》全篇而论,其实倒是多将礼乐并提的。郭店竹简中也是如此,如《性自命出》似乎重在论“乐”,
1702026225
1702026226
但处处离不开“礼”。郭店的材料重视人道,而其所谓人道的内容,最后一定是落实到礼乐上面的。《尊德义》说:
1702026227
1702026228
为故率民向方者,唯德可。德之流,速乎置邮而传命。……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
1702026229
1702026230
这里所谓“德”,就是“人道”,是以礼乐为具体内容的。所以后文还有教之以礼、教之以乐的话,作为对以人道治其民的发挥。
1702026231
1702026232
礼乐,就是儒家所提出的处理人类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具体制度。(44)它不同于有时也被叫做人道的仁和义。两相比较,似乎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仁义要更根本一些,而礼乐则是直接可见之物。《六德》中说:“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可以这样说,礼乐作为具体的制度,乃是本着仁和义的精神建立起来的。它既要体现仁的原则,又要体现义的精神。而且,重要的是,由于仁和义有内和外的区分,所以礼乐还要在内外之间找到平衡。其具体的表现就是礼乐对于内外有时候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分别。如《六德》所说的,在丧服方面,为父和为君的做法是一样的。
1702026233
1702026234
如果再细致一些考察,礼乐之间也是有着很多的不同。《乐记》对此讨论的很多。从郭店的材料来看,《尊德义》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它说:
1702026235
1702026236
有知礼而不知乐者,无知乐而不知礼者。
1702026237
1702026238
这说法好像暗示着乐要比礼更重要和深刻。乐可以包含了礼,但礼却不能包含乐。《性自命出》把这理解为:与“礼”相比,“乐”离人心更近。因为“礼”主要是对人的容貌、言语等外在方面的规定,而“乐”则直接与人的真情实感相通。所以有像“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以及“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的说法。而另一方面,从人伦的角度来看礼乐的分别,儒家强调礼侧重在分别,而乐则侧重在调和。这种相反相成的规定使得人道更有弹性,也使得人伦更加牢固。
1702026239
1702026240
1702026241
1702026242
1702026244
中国儒学史 第五节 早期儒家的仁义说
1702026245
1702026246
1702026247
仁义说可以说是早期儒家思想的核心。(45)《汉书·艺文志》认为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我一直觉得是很恰当的概括。前一句话强调其与经典的关系,认为儒学是经典解释之学,着眼于形式。后一句话描述的是其主要关注点,认为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仁义,偏重在内容。这种概括不仅在儒家文献中可以得到验证,(46)而且也体现在其他学派对儒家的看法中。《庄子·天道》篇:“(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就是从经典和仁义两方面描述孔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子路曰:)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明显是以仁义为儒家思想的要义。
1702026248
1702026249
这里主要想处理早期儒家的仁义说,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关于仁义说的全面研究,而只是着眼于一个特殊的角度——“仁义之际”。如上所述,“仁义之际”的提法已见于《汉书·艺文志》。此种说法颇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有仁义,更重要的是仁义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正是由于把仁义置于一个内在的关系之中,它们各自的意义才得到更深入的发掘和更明确的界定,儒家思想也才呈现出更透彻、全面和均衡的性格。因此,本文的重点只是仁义说中仁义关系的方面,而不是分别地描述和分析仁与义观念各自的起源和意义,虽然这方面的内容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被涉及到。
1702026250
1702026251
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提到庞朴先生。他在《儒家辩证法研究》(47)中的有关论述,构成了本研究的基础。在那里,庞朴明确地把仁义作为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范畴加以研究。他提到了一些重要的资料,表明古人对此种关系的认识,以说明这种研究的合理性,譬如:
1702026252
1702026253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
1702026254
1702026255
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1702026256
1702026257
所谓仁者,同好者也;所谓义者,同恶者也。(《鹖冠子·学问》)
1702026258
1702026259
(诸子之学)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
1702026260
1702026261
当然更重要的是,庞朴先生提供了一个从关系的角度深入理解仁义问题的思路。他说:
1702026262
1702026263
仁义是儒家学说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它们的政治伦理方面的含义,人们已经说得够多了;现在,我们将指出它们还是一对相反相成的范畴,揭示出其辩证法方面的含义——正是这一方面,还几乎是一种拓荒的工作。(48)
1702026264
1702026265
仁义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早已经存在于早期儒家的大量论述之中。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研究者也许会忽略或者漠视这样的论述,因此从研究的立场来看,接近于一种拓荒的工作。庞朴先生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十年来新出土的文献对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资料,使我们对仁义关系有更深入和细致的了解。以下,本文拟在庞朴先生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几个方面对早期儒家的仁义说进行探讨。
1702026266
1702026267
一、情与理
1702026268
[
上一页 ]
[ :1.7020262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