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6317
1702026318
丧,仁也。义,宜也。爱,仁也。义,处之也。
1702026319
1702026320
用来规定“义”的宜是适宜,处是各得其所,这都是理而非情。相反,规定“仁”的丧和爱却是和情密不可分。《礼记·表记》也用道来规定义:
1702026321
1702026322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1702026323
1702026324
孟子则直接地把理和义联系在一起。《告子上》:
1702026325
1702026326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1702026327
1702026328
荀子中也是如此,譬如《议兵》云“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大略》称“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另外《乐记》有“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之说,也包含着以仁为情,以义为理的想法。可以看出,以情、理来解释仁义应该是儒家学派的共同倾向。
1702026329
1702026330
二、柔和刚
1702026331
1702026332
从情和理过渡到柔和刚是很自然的事情。情主柔而理主刚,因此仁义就分别地和柔、刚联系了起来。《礼记·乡饮酒义》:
1702026333
1702026334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1702026335
1702026336
这里虽然没有出现刚柔的词汇,但天地严凝之气、尊严气和天地温厚之气、盛德气的提法,却让人感受着刚柔的存在。《乐记》“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之说也与此类似。比较明显地把仁义和刚柔联系起来的是《周易·说卦传》,其中有如下的文字:
1702026337
1702026338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702026339
1702026340
这三句并列的话其实应该看作是一句话,因为天道、地道和人道本质上就是一个道。只不过道在天是阴阳,在地是柔刚,在人是仁义。这种说法当然有为作为人道的仁义提供依据的意味,但本文的重点并不在此,姑存而不论。我们关心的是这只是偶然的说法,还是体现在《易传》中的普遍的主张?材料看来是支持着后者,《系辞传》以仁义对举,“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又云:
1702026341
1702026342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1702026343
1702026344
仁代表的是生生之德,义代表的则是令行禁止。这很像《乐记》中所说的“仁以爱之,义以正之”,一柔一刚,一生一杀,气象之异溢于言表。马王堆帛书《易之义》看来也有类似的看法。该篇认为:“易之义,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这是对卦象和爻象的解释。同时它认为刚柔各有所失,所以需要的是“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相应地,人道也就需要仁义的交互运用,所谓“仁□者而义行之耳”。(55)人道是效法地道和天道的,“本生(性)仁义,所行以义(仪)刚柔之制也。”仁义是模仿着刚柔之制的。这种看法,当然明确地把仁义和刚柔连接在一起。
1702026345
1702026346
从刚柔角度论述仁义最系统的是《五行》篇。这篇早已经失传的文字先是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马王堆汉墓帛书,然后又见于90年代发掘的战国楚墓竹简。帛书和竹简《五行》之间存在着若干的差异,最主要的是帛书有经有说,而竹简有经无说,(56)但这不太影响我们此处的讨论。竹简《五行》说:
1702026347
1702026348
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
1702026349
1702026350
很多文字比较简单,意思也比较晦涩,但把仁义置于相对的位置上进行讨论的意思却是明确的。后文有对这段话的解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其意义:
1702026351
1702026352
1702026353
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中心悦,迁于兄弟,戚也。戚而信之,亲[也]。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
1702026354
1702026355
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直而遂之,肆也。肆而不畏强御,果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1702026356
1702026357
仁义虽然都和中心有关,但其趋向是不同的。一是悦戚之柔,一是简直之刚。前者发而为情感,后者放而为道理。如果借用帛书《五行》中“仁气”和“义气”的说法,仁气是温润,义气则是正直。《五行》继续说:
1702026358
1702026359
不简,不行。不匿,不辩于道。有大罪而大诛之,简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诛也,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辩于道也。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晏者也。匿之为言犹匿匿也,小而轸者也。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刚,义之方。柔,仁之方也。“不强不絿,不刚不柔”,此之谓也。
1702026360
1702026361
这是对仁义的进一步申说,并直接地把它们和刚柔联系在一起。仁主柔,表现出来便是匿,也就是《论语》中讨论过的“父子相隐”。(57)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隐的,《五行》篇给出了一个限制,就是该局限于小罪的范围。小罪当隐,这是仁的要求,不隐则有背于道。但大罪则当诛,这就是与仁相对的义。义主刚,表现出来便是简。简就是简直,就是果决,就是有大罪则诛之的勇气和魄力。帛书《五行》把这层意思讲得非常明确:
1702026362
1702026363
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言仁义之用心之所以异也。义之尽,简也;仁之尽,匿。大□加大者,大仁加小者,故义取简而仁取匿。
1702026364
1702026365
仁义的用心是不同的,所以其表现也有异。一为隐,一为直。不过儒家对仁义之异的强调并不导致追求二者之间的冲突,相反,其终极目标则是仁义的和谐。在解释《诗·商颂·长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句的时候,帛书《五行》说:
1702026366
[
上一页 ]
[ :1.7020263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