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6367e+09
1702026367 非强之也,非急之也,非刚之也,非柔之也,言无所称焉也。此之谓者,言仁义之和也。
1702026368
1702026369 不是单纯的刚和柔,而是刚柔仁义的和谐与互补,这才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礼记·表记》:“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仁是爱人之柔,义是率法之刚。偏于刚或者偏于柔都是不可取的,同样是《表记》说道:“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58)理想的情形是仁义之和,刚柔之合,亲尊各得其所。
1702026370
1702026371 以刚柔来解说仁义显然更加突出了仁义内涵的差异和对立,并将此前某些模糊的东西清楚地呈现出来。它同时也意味着儒家思想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一般而言,如学者经常道及的,孔子强调仁更甚于义,相应地,柔情也胜过义理。所以论三年之丧,则归之于心安;述吾党之直,则明之以相隐。但是在面对现实的罪恶和理论上的法家的挑战的时候,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刚的表现的义理的角色逐渐地上升到和仁同样的地位。
1702026372
1702026373 三、亲亲与尊贤
1702026374
1702026375 就仁义之气而言,前者表现为亲,后者表现为尊。其在政治上的体现,则是亲亲和尊贤。后者本是古代社会中行之已久的两种治国原则,《吕氏春秋·长见》记载一则有关周公和太公的故事说:
1702026376
1702026377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1702026378
1702026379 其实周天子之于周公和太公的倚重,就可以说是亲亲和尊贤的极好例证。这则故事指出,周公主亲亲,太公主尊贤,都有偏颇。亲亲则异姓贤人不得进,故而走向衰弱。尊贤则同姓之亲不能用,久之则末大不掉,被彼取而代之。理想的情形也许是亲亲和尊贤的结合,这倒很符合儒家的理想。儒家很强调两者的结合和平衡,并把它们看作是仁义原则的体现。《礼记·中庸》云:
1702026380
1702026381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702026382
1702026383 “仁者,人也”,强调的是仁以人为主,确切地说是以人情为主,所以表现出来是亲亲。义则不同,其核心的考虑是“宜”,即是否适宜,所以表现出来是尊贤。《中庸》认为,亲亲和尊贤应该并重,它们都是实际的政治秩序——礼的基础,所以有“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之说,并且把二者安置在治国的九经之列:
1702026384
1702026385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702026386
1702026387 类似的想法同样体现在《五行》篇中:
1702026388
1702026389 爱父,其继爱人,仁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1702026390
1702026391 仁是基本规定是爱人,而爱父是爱人之始,所以从孔子开始,儒家就特别强调孝之于仁德的重要性。有子“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说,明白指出了对父母兄弟的爱乃是行仁的根本。换言之,亲亲乃是仁的根本要求。由亲亲之爱,才有对他人的爱。《五行》篇这里叫做“继”,孟子中则称为推或者扩充。义的基本规定是宜,即适宜的处理,如贵者贵之,贤者则依其贤而尊重之。按照孟子的说法,“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但《五行》篇对尊贤的理解似乎更加复杂,它对此进行了区分,有所谓举之和事之的不同:
1702026392
1702026393 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知而事之,谓之尊贤者也。……后,士之尊贤者也。
1702026394
1702026395 帛书《五行》“说”部分的论述则更加详细:
1702026396
1702026397 贵贵,[其]等尊贤,义也。贵贵者,贵众贵也。贤贤、长长、亲亲、爵爵,选贵者无私焉。其等尊贤,义也。尊贤者,言等贤者也,言选贤者也,言足诸上位。此非以其贵也,此其义也。贵贵而不尊贵,未可谓义也。
1702026398
1702026399 能仁义而遂达于[君子道],谓之贤也。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君子知而举之也者,犹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举之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君子从而事之也[者],犹颜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诚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谓尊贤也。前,王公之尊贤者也。后,士之尊贤者也。
1702026400
1702026401 这里的要点在于说明尊贤乃是“义”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地把两种尊贤归结为王公之尊贤和士之尊贤。
1702026402
1702026403 不过比较起来,郭店竹简中的《唐虞之道》更集中地论述了亲亲尊贤和仁义的关系。它说:
1702026404
1702026405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无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盲,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1702026406
1702026407 这里先是把尧舜的行为归结为爱亲和尊贤,爱亲所以有舜对瞽叟的孝,尊贤所以有尧对舜的禅让。孝是仁之核心,禅是义之极至。两者都很重要,因为孝的推广,是爱天下之民。禅之所及,则是天下无隐才。《唐虞之道》认为,爱亲和尊贤不能偏废,偏重于尊贤而忽视亲亲,是有义而无仁。专注于亲亲而遗忘尊贤,则是有仁而无义。应该像虞舜那样既爱亲(笃事瞽盲)又尊贤(忠事帝尧),既仁又义,才是所谓的尧舜之道。和《五行》篇一样,这里对尊贤的理解,也可以区分为举之和事之两种。舜的忠事帝尧,是尊贤的表现。尧举舜于草茅之中,同样是尊贤。后一种尊贤也被称做“上德授贤”,其表现则是禅。“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举效而化乎道”,从而造就一个儒家的理想社会。
1702026408
1702026409 我们还可以在孟子和荀子那里找到类似的说法。《孟子·梁惠王上》:“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荀子·大略篇》云:“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考虑到孟子和荀子之间已经他们和《五行》等篇之间可能属于儒家内部不同的派别,因此可以把这看作是儒家各派都承认的一个看法。把亲亲尊贤归结为仁义,可以把儒家的政治原则与其最核心的价值联系起来,从而给其提供更坚实的依据。
1702026410
1702026411 四、内与外
1702026412
1702026413 仁义内外的问题,曾经是战国时期儒家内部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并波及到其他的学派。根据《孟子》中的记载,告子曾经有过这样的主张。《告子上》云:
1702026414
1702026415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1702026416
[ 上一页 ]  [ :1.7020263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