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6551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1702026552
1702026553
这里假设的就是情和理、忠和孝,也就是仁和义之间的冲突。舜不执瞽瞍则不义,执之则不仁,面对这个两难处境,孟子提供了一个先义后仁的解决办法,力图在仁义的冲突之中追求二者的统一。
1702026554
1702026555
事实上,在把仁义规定为某种相对之物的同时,儒家也就在追求着它们的和谐和统一。从《五行》的“仁义之和”,到董仲舒的“仁义法”,莫不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渐渐地发现,这种统一不应该是外在的一致,仁义应该被看作是有内在关联之物。在这种内在的关联中,仁义都可以在对方那里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性。于是我们看到《荀子·大略篇》中的如下说法:
1702026556
1702026557
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知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1702026558
1702026559
如果说孟子偏重从推恩的角度来看待仁的话,那么荀子进一步地认为,推恩如果不和理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也不能够叫做仁。也就是说,合乎义的仁才是仁,即“处仁以义,然后仁也”。没有义的限制,仁或许会流于墨家式的兼爱。反之,如果没有仁作为基础,义也许要成为法家式的刻薄寡恩。所以义也要以仁作为根本,《礼运》云:
1702026560
1702026561
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1702026562
1702026563
艺指才而言,义是对才和仁的节制,仁则是义的根本。在这种理解之下,仁义就不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互相蕴涵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现,就是儒家所谓的秩序——礼。在孟子那里,礼就被看作是节文仁义者,(74)也就是仁义的调和者。《礼记》中就有更多这样的文字,如《礼运》称:
1702026564
1702026565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1702026566
1702026567
礼是天道与人情的统一,在《性自命出》中,礼被叫做道,是所谓情和义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仁义的统一。所以《礼运》又说:
1702026568
1702026569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
1702026570
1702026571
由礼而义,由义而学,由学而仁,可以看出仁义对于礼而言的基础地位。又《礼器》云:
1702026572
1702026573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幣,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1702026574
1702026575
正由于礼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之上,所以反过来也可以成为观仁义之道的所在。
1702026576
1702026577
(1) 其释文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以及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载于《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1702026578
1702026579
(2) 根据饶宗颐先生的一些口头报告,上海博物馆藏竹简中应该包括两个不同的《缁衣》文本,一个比较完整,另外一个则残缺不全。
1702026580
1702026581
(3) 参看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载于《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1702026582
1702026583
(4) 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92页。邢文先生对此也有讨论,参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02026584
1702026585
(5) 已知的文章可参见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二十辑,以及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02026586
1702026587
(6) 这里的论述参考了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在2000年该大学举办的“战国考古”工作会议中发表的意见。
1702026588
1702026589
(7) “礼”与情的关系在孔子之前已有讨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以“喜怒哀乐好恶”为六志,而“礼”则是对它们的节制。
1702026590
1702026591
(8) 据《孟子》,其前有性善和性不善的说法。王充的《论衡·本性》篇也有涉及到。
1702026592
1702026593
(9) 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中,喜怒是被认为出于好恶的,“喜出于好,怒出于恶”。
1702026594
1702026595
(10) 沈约说见《隋书·经籍志》。他提到的另外几篇是《表记》、《坊记》和《中庸》。
1702026596
1702026597
(11) 今传本为三十三篇,由晋代的郭象所编定。《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五十二篇。
1702026598
1702026599
(12) 此二篇的名字见于《文选》李善注。
1702026600
[
上一页 ]
[ :1.7020265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