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6601e+09
1702026601 (13) 如陈澧:《东塾读书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1702026602
1702026603 (14) 简朝亮《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认为这几篇中的“子曰”是“子思曰”。
1702026604
1702026605 (15) 《礼记·坊记》:“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702026606
1702026607 (16) 《孟子·离娄下》:“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1702026608
1702026609 (17) 《荀子·非十二子》:“……以为仲尼、子游为滋厚于后世,是子思、孟轲之罪也。”此中蕴涵着子思承继仲尼、子游之意。
1702026610
1702026611 (18) 见《史记·孔子世家》。
1702026612
1702026613 (19) 《论语·述而》所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应该指的就是教学的情形。至于孔子与弟子讨论《诗》、《书》的例子,也不难发现。
1702026614
1702026615 (20) 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九关于《礼记》的评论。
1702026616
1702026617 (21) 郑玄注云:“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
1702026618
1702026619 (22) 由于《诗》、《书》的年代较早,其中“君子”的用法与其他部分不同,所以统计时应是把它们排除在外的。
1702026620
1702026621 (23) 《语丛三》云:“君臣,朋友,其择者也。”
1702026622
1702026623 (24) 与此相对的还有《大戴礼记》,为其叔父戴德所编,共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
1702026624
1702026625 (25) 钱玄同在《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一文中,曾引龚自珍说,谓:“二戴之记,皆七十子以后逮乎炎汉之儒所为。源远而流分,故多支离猥陋之词,或庸浅无味,敷衍成篇。盖杂家喜依托黄帝,而儒家喜依托孔子,周末汉初人习尚类然。”见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4页。又见洪业:《礼记引得序》。
1702026626
1702026627 (26) 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史》、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等皆然。
1702026628
1702026629 (27) 后来也有《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法,与此也不矛盾。因为这里已经提到了“诸子”,其中或包含公孙尼子在内。
1702026630
1702026631 (28) 《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1702026632
1702026633 (29) 这里并没有孟子的份,而只是子思的发明。所以后面讽刺子思假借祖父(先君子)的话而立说。孟子和很多人一样,只是这个说法的继承和鼓吹者。
1702026634
1702026635 (30) 虽然这里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却是不可小看的。
1702026636
1702026637 (31) 见其所著《马王堆帛书揭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迷》和《思孟五行新考》,载于刘贻群编:《庞朴文集》第二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02026638
1702026639 (32) 据说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竹简中也还有《五行》,惜不能确知。
1702026640
1702026641 (33) 见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诂汇释补编》,第224—227条,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4年,第79—81页。
1702026642
1702026643 (34) 刘节:《洪范疏证》,收入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五册。
1702026644
1702026645 (35)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收入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五册,第409—410页。
1702026646
1702026647 (36) 如童书业《儒家和五行的关系》、吕思勉《思孟五行考》等,皆收入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五册。
1702026648
1702026649 (37) 此文引用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的文字,俱见于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此条见于该书第17—24页。
1702026650
[ 上一页 ]  [ :1.7020266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