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2865e+09
1702028650 子夏问于孔子:“《诗》曰‘凯悌君子,民之父母’,敢问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1702028651
1702028652 所引的诗句“凯悌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大雅·泂酌》,这种提问的方式是很引人注目的。对于读者来说,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作者以《诗》来说话,这也许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东西,以提示读者注意到这篇文献与《诗》的关系。孔子的回答中似乎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1702028653
1702028654 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可]谓民之父母矣。(46)
1702028655
1702028656 礼乐之原,是这篇文献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与《诗》学的关联,后文有详细的讨论。“五至”和“三无”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四方”一词,就具有明显的《诗》的特征。这个在其他文献中并不算常用的词,在《诗》中却出现了二十九次。
1702028657
1702028658 就《民之父母》而言,其内容大体由论“五至”和“三无”的两部分构成。所谓的“三无”,是指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和无服之丧。而对其具体的解说,就特别引《诗》以为证:
1702028659
1702028660 子夏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何诗是近?”孔子曰:“善哉商也,将可教(学)诗矣!‘成王不敢康,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1702028661
1702028662 一般的理解,乐当然表现于声音,礼当然要施及于身体,丧也总要有一定的服与之配合。而“三无”所论,显然是超越了具体的礼乐仪式,将问题引到了关于“礼乐之原”的思考。这里讨论的特色仍然是从《诗经》中寻找“三无”的依据,所以在提问中就特别提出《诗》来,以表现出该文献特别重视《诗经》的特点。“成王不敢康,夙夜其命宥密”出自《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关于其意义,《礼记正义》云:“夙,早也;夜,暮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寡也;密,静也。言文、武早暮始信顺天命,行宽弘仁静之化。”从字面的依据来说,诗中的“密”字有静的意思,当然可以引起无声的联想。因此和无声之乐可以联系起来。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天命其实也属于无声之乐,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进一步地,还可以联系到《诗·大雅·文王》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的说法上去。而王者的“宽弘仁静之化”也属于此列,这颇有些类似于《中庸》已经引用到的《诗·大雅·皇矣》篇中的“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威仪逮逮,不可选也”出《邶风·柏舟》,原诗说威仪并非通过升降揖让之礼等外在的东西来体现,所以用来说明“无体之礼”。“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出《邶风·谷风》,“言凡人之家有死丧,邻里匍匐往救助之”(《礼记正义·孔子闲居》),非必服也。所以用来说明“无服之丧”。
1702028663
1702028664 “三无”之说,由有以入无,即追求有形事物背后的无形者。表现在人上面,有形的事物就是和形体有关者,譬如礼对于颜色、容貌、辞令等方面的要求。无形者就是存在于有形事物背后作为其基础的东西,对于人而言,总是和内心相关。因此,三无之说实际上是把思考的目光由身体转到了内心,由外在转到了内在。如果用《民之父母》中的说法,也就是从礼乐转到了礼乐之原,即礼乐的根本。就《论语》中所见,如《八佾》所记的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就表现着类似的精神。“奢”显然指的是对外在的仪式或者礼器的注重,这样反而容易忽视内心的真情实感,不如“简”更能将注意力放到最重要的“人心”上面来。就丧礼而言,与其多礼而慢易,还不如固守最内在的悲戚的情感。孔子这里理解的“礼之本”,也就是《民之父母》中说的“礼乐之原”,它们都和内心有关。这正是“三无”之说关心的问题所在,与前述《诗》学的主题是一致的。
1702028665
1702028666 对内心和礼乐之原的关注其实也是“五至”说的主题。所谓的“五至”,如《民之父母》所说,是指:
1702028667
1702028668 五至乎:勿(物)之所至者,志亦至焉;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
1702028669
1702028670 这段文字与《孔子闲居》中的相关记载比较,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把《孔子闲居》中的相关文字也引录如下:
1702028671
1702028672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四海,此之谓五至。
1702028673
1702028674 在最初的整理者濮茅左先生的释文中,由于受《孔子闲居》等的影响,所以径直地把竹简中的“勿(物)”字看作是“志”的讹误,同时把“志”读为“诗”。从释文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显得有些草率。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则是忽略了重要的思想论题。在发表于北京简帛网站的一篇文章中,季旭升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经学史对“五至”的问题进行了疏理。他的基本看法是,《民之父母》所述由物而志而礼而乐而哀的“五至”次序该是本来的情形,《孔子闲居》等的说法乃是出于后人的变动。(47)这个意见是值得重视的。
1702028675
1702028676 关于“五至”的意义,后人的解释并不相同。但是看来它是提出了一个递进的次序,如果以《民之父母》为基础来讨论的话,它是从物开始的,然后依次是志、礼、乐和哀。作者提出这个顺序的用心何在?在我看来,仍然不能离开对于礼乐之原的思考。也就是说,礼乐究竟应该奠定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还有,礼乐的终极用心何在?在这个顺序中,位居礼乐之前的是“物”和“志”,很显然,这应该是和礼乐之原有关之物。可是它们的具体关系如何呢?如果在《民之父母》中还不甚清楚的话,那么,郭店竹简中的《性自命出》就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答案:
1702028677
1702028678 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动,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
1702028679
1702028680 “五至”中最先涉及到的两个因素物和志,在这里都有出现。志是属于心的,物则是身外的东西。可是心内的志只有在外物的刺激之下才可以动,也就是表现出来。没有物的话,就没有志。《性自命出》说:
1702028681
1702028682 凡性为主,物取之也。……虽有性心,物弗取不出。
1702028683
1702028684 凡心有志也,无与不可。
1702028685
1702028686 这两条资料说的都是志对于物的依赖,也可以说是物对于志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物,就有什么样的志。我们来看下面的话:
1702028687
1702028688 凡物无不异者也。刚之树也,刚取之也。柔之约,柔取之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
1702028689
1702028690 四海之内,其性一也,但每个人的做法各各不同。其故何在呢?在于物取的不同。刚物取之,则表现为刚性。柔物取之,则表现为柔性。这是对于物如何影响人心的具体说明。那么什么是物呢?《性自命出》说:
1702028691
1702028692 凡见者之谓物。
1702028693
1702028694 这里的“见”如果读作“现”,也许更合适。表现在人面前的就是物,这显示出物并不是和人无关的东西。物当然不限于自然事物,其实它主要地也不是指自然事物,而是和人有关的事物,譬如人伦日用。
1702028695
1702028696 物与志的关系,在《诗》学以及与《诗》学有密切关系的文献中,是经常被提及的。典型的如《乐记》,就屡次说到:
1702028697
1702028698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
1702028699
[ 上一页 ]  [ :1.702028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