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29817
1702029818
(6) 安和乐的使用,在《论语》中也可以发现,如“心安”与“知者乐”“不改其乐”等,用来指道德活动产生的心理感觉。
1702029819
1702029820
(7) 《五行》:“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人道与天道的区分在这里是以是否“形于内”来决定的,由此,天和心开始有了密切的关系。沿着此路向发展,就引出了《孟子·离娄上》和《礼记·中庸》里“诚者,天之道也”的说法。
1702029821
1702029822
(8) 孟子对此最明确的文字见于他有关大体和小体,以及耳目之官和心之官区分的论述。(《孟子·告子上》)《管子·心术上》有“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的说法。荀子在《天论》中把耳目等称为“天官”,相应地,心则是“天君”,“心居中虚,以治五官”。《解蔽》也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1702029823
1702029824
(9) 如果以《五行》作为子思的代表作品,那么其中只是提到了心,丝毫不涉及到性的内容。孟子则不同,由于性善落实为良心,因此心与性已经合二为一。
1702029825
1702029826
(10) 徐复观说:“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恻隐之心,只能由反省而呈显,不能由见闻而得。荀子说:‘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这实际是反驳孟子由反省所把握到的内在经验;而说明他是完全立足于以见闻为主的外在经验之上。”见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24页。
1702029827
1702029828
(11) 徐复观试图对荀子的此段话给出颠覆性的解释,见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45—246页。
1702029829
1702029830
(12)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在此段话下注云:“一说,这可能是荀况用来影射孔丘的孙子子思(名伋)的。”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58页。梁涛《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一文中也提到了这种可能性,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2期。
1702029831
1702029832
(13) 如荀子所描述的人在获得“大清明”之后的状态。此见于《解蔽》:“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1702029833
1702029834
(14) 其实荀子此处“仁之思”“圣之思”的说法,从形式上说该是受了《五行》“仁之思”“知之思”“圣之思”的影响,但意义上有根本的区别。这也更加证实了荀子此段话和思孟的关系。
1702029835
1702029836
(15)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49页。
1702029837
1702029838
(16) 很多学者把《荀子》的天人之分与郭店竹简《穷达以时》联系起来,如果从这个片段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整体上来说,会轻忽荀子主张的意义。《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的论述,其所谓天的意义主要是偏重在时命的方面,比较接近于荀子此处关于天的理解。但如我们所知道的,荀子所谓天的意义要丰富的多,其天人之分也包含着天与道、性与伪、性与心等多方面的分别。
1702029839
1702029840
(17) 这当然不是说荀子不使用仁义这个概念,事实上,荀子也会提到仁义一词,如“仁义之统”等,但与礼义相比,这显然是一个一般性的说法,没有能够在荀子思想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1702029841
1702029842
(18) 《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或谓本于荀子,但仔细斟酌其用法,似乎有比较大的差别。
1702029843
1702029844
(19) 可以比较的是庄子学派,本着其注重个体性的精神,一直否定着整齐划一的规矩的合理性。《庄子·骈拇》云:“凫颈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
1702029845
1702029846
(20) 《礼记·祭统》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1702029847
1702029848
(21) 王先谦《荀子集解》引王念孙说:“情与志意,义相近,可言思慕之情,不可言志意思慕之情,情当为积,字之误也。”又引杨注:“或曰:情当为积。”以为“志意思慕积于中而外见于祭,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积也”。其说虽言之有据,未必然也。情之一字,足以突出荀子对于礼之精神的理解,且与“情文两尽”之说呼应。
1702029849
1702029850
(2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32页。
1702029851
1702029852
(23) 此文中“所以道之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的意义。郭店竹简《尊德义》有“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句,“道之”即引导而使之从道,《论语》中的“由之”亦当作如此解。“不可使知之”的“知之”,乃知其所以然义。此句意为百姓可以被引导而从道,却无法知晓道之所以然。与《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说近似。
1702029853
1702029854
(24) 《伊尹·九主》有“劳君”,《管子·七臣七主》有“劳主”,与荀子所批评的“役夫之道”类似。
1702029855
1702029856
(25) 《论语》中就可见孔门弟子内部倾向的不同,典型者如《子张》篇的若干记载。《孟子》、《荀子》都提到子游、子夏、子张氏之儒等,至于孟子与荀子的明显不同,更为学者所熟知。《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虽不必如此具体,但可见儒家内部的分化。
1702029857
1702029858
(26) 《诗》、《书》、《礼》、《乐》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经典体系,在贵族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赵衰语:“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泽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例见《论语》。表面上看与春秋时期的贵族教育无异,但孔子对于《诗》、《书》等的解读显然有着不同的意义,并奠定了儒家经典之学的基础。
1702029859
1702029860
(27)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八字,出自《周易》恒卦。
1702029861
1702029862
(28) 以宋儒为代表的后世儒者强调孟子与《周易》思想的贯通,但这是哲学解释的结果,不能改变孟子对《周易》不感兴趣的历史事实。
1702029863
1702029864
(29) 马王堆帛书《易传》文字参见据陈松长、廖名春的释文,载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702029865
1702029866
(30) 前辈学者对此多有讨论,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就批评郭沫若的意见,认为《大略》篇的特点是抄录资料,纂辑成篇,因此应该是《大略》抄自《彖传》。见《张岱年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91页。朱伯崑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见《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48-49页。
[
上一页 ]
[ :1.7020298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