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2738
(180) 参见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0—162页。而参之《汉书·艺文志》所载(见前文注引),《明堂阴阳》三十三篇是说“古明堂之遗事”,《明堂阴阳记》五篇显然是对那些“遗事”的解说。
1702032739
1702032740
(181) 《左传》是否为刘歆伪作,以前一直为中国典籍史上的公案。本书认可钱穆之说,即《左传》原初有本,非刘氏伪撰。钱氏针对二十世纪初的疑古思想(疑刘氏伪作《左传》是其重要论证内容),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举二十八点论证刘氏父子未尝作伪,《周礼》与《左传》亦为刘氏之前即有。此谱关于《左传》的辨析,参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第51页,60页,77—80页,87页,97页,108页,123—126页,152页,等等。其证颇精,文多不引,可详参。
1702032741
1702032742
(182) 徐氏对二书征引的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辨析,此处仅综合其结论性说法。详参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第49—53页。另外,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针对刘向上疏用穀梁义也作了辨析,认为“后人必谓汉儒经学守家法不相同,其实非也”。参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第38页。
1702032743
1702032744
(183) 参见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317—318页。
1702032745
1702032746
(184) 此为白寿彝在《刘向与班固》一文所言,文载白氏著《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130页。
1702032747
1702032748
(185) 《汉书》,第1950页。
1702032749
1702032750
(186) 《汉书》卷三六《刘向传》,第1942页。
1702032751
1702032752
(187) 《汉书》卷二七中之下,第1414—1415页。
1702032753
1702032754
(188) 《汉书》卷二七中之下,第1416页。附带说明的是,《五行志》用《春秋》三传事,以《公羊》为主,且不注明出自《公羊》,《左传》次之,《穀梁》最少,二者均注明出处。由于《公羊》、《穀梁》属今文,《左传》属“古学”,则《五行志》的这种撰录情形说明:班固所处的时代是今古文学交汇的时代。此见后论。
1702032755
1702032756
(189) 关于此类事的思考,刘向在元延元年(前12)上疏中说得更为明晰。他说:“观秦、汉之易世,览惠、昭之无后,察昌邑之不终,视孝宣之绍起,天之去就,岂不昭昭然哉!高宗、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变,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风之报。神明之应,应若景响,世所同闻也。”《汉书·刘向传》,第1964页。
1702032757
1702032758
(190) 《汉书》卷二七中之下,第1412页。
1702032759
1702032760
(191) 《汉书》卷二七中之下,第1412—1413页。
1702032761
1702032762
(192) 不过,颇为吊诡的是,王莽却把这视为自己代汉的象征。《汉书》卷二七中之下随后即对墓门柱生枝叶的情形记载说:“后王莽篡位,自说之曰:‘初元四年,莽生之岁也,当汉九世火德之厄,而有此祥兴于高祖考之门。门为开通,梓犹子也,言王氏当有贤子开通祖统,起于柱石大臣之位,受命而王之符也。’”《汉书》,第1413页。
1702032763
1702032764
(193) 《汉书》卷三六《刘向传》,第1941页。
1702032765
1702032766
(194) 劳榦认为,“汉代的政治是以武帝为转折点,内朝外朝的分别便是在武帝时代形成的。”有关西汉时期的内朝、外朝问题,参见劳榦《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一文。
1702032767
1702032768
(195) 据《刘向传》载,元帝间,“时恭、显、许、史子弟侍中诸曹,皆侧目于望之等,更生惧焉,乃使其外亲上变事。”《汉书》,第1930页。
1702032769
1702032770
(196)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第222页。
1702032771
1702032772
(197) 《汉书》卷二七上,分别见于第1318、1320、1338、1339、1342页。
1702032773
1702032774
(198) 参见《春秋繁露》之《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五行顺逆》三篇。
1702032775
1702032776
(199) 班固选录的例证可参见《汉书·五行志》,第1319—1320页。
1702032777
1702032778
(200) 《汉书》卷二七上,第1320页。
1702032779
1702032780
(201) 例证参见《汉书》卷二七《五行志》。
1702032781
1702032782
(202) 《汉书》卷二七上,第1338页。
1702032783
1702032784
(203) 《汉书》卷二七上,第1339页。
1702032785
1702032786
(204) 例证参见《汉书》卷二七《五行志》,第1344—1347页。
1702032787
[
上一页 ]
[ :1.7020327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