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3284e+09
1702032840 (231) 班固在《郊祀志》中所说的“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云云(《汉书》,第1270—1271页),这说明刘氏父子的说法源自《说卦》“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以及《系辞下》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1702032841
1702032842 (232)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46页。
1702032843
1702032844 (233) 由“学者多称五帝,尚矣”一语,再参照《五帝本纪》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五帝”之“纪”,可知司马迁所处时代的儒者所尊尚的五帝,即是其书所记的“五帝”。
1702032845
1702032846 (234) 在东汉之前,对“五帝”谱系还是有不少不同说法的(详参前揭诸文),直至东汉后期“五经”慢慢定型,史书已经发达后,才有应劭在《风俗通义·五帝》中记载的说法:“《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又按,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黄帝”曰:“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第1—2页)可见,伏羲之为帝王之始,起码为唐代以前的史家共识。刘向父子的帝德谱系以伏羲为首,正是中国古代这种史观的初始反映。参之《史记》,司马迁未把伏羲列入世系,其“本纪”自黄帝始,则见刘向父子此说有补史公帝系源头不明之意。
1702032847
1702032848 (235) 《汉书》,第979页。
1702032849
1702032850 (236) 《汉书》卷二一上《律历志上》,第983页。
1702032851
1702032852 (237) 《汉书》,第1271页。
1702032853
1702032854 (238) 此据余嘉锡、姚名达说,详见后文第六章引注。
1702032855
1702032856
1702032857
1702032858
1702032859 中国儒学史 [:1702022313]
1702032860 中国儒学史 第五章 两汉之际谶纬的盛行
1702032861
1702032862 谶纬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形态,其文本与内容的双重繁富性,使得其内涵、影响与意义至今难有定论,而其起源、形成、文本形态等基本问题,历来也是聚讼纷纭。不过,就它在两汉尤其是东汉中前期盛行的历史情况看,它与汉帝国的社会政治情态和经学都有密切的关联。
1702032863
1702032864
1702032865
1702032866
1702032867 中国儒学史 [:1702022314]
1702032868 中国儒学史 第一节 “图谶”在两汉之际的盛行
1702032869
1702032870 董仲舒在对《春秋》公羊学的阐发中,阴阳灾异理论是其发挥的重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经学意义上的思想发挥,其理路并没有偏离儒学正轨。而汉武帝的尊儒兴学、宣帝确立今文经学为儒学正统表明,儒学的发展与西汉帝国的强盛几乎同步。然而,宣帝中兴之后,成、哀、平三帝期间,西汉帝国的社会政治却逐步走向衰溃。也正是在此期间,与经学有密切关联却又与经学有着不同形态的谶纬,作为儒学的异态形式出现在西汉的社会、政治、思想之中,继而在两汉之际大为盛行。
1702032871
1702032872 一、谶、纬名辨
1702032873
1702032874 考诸史籍,从称谓上看,隋前少以“谶纬”连称,《后汉书》和汉人碑铭所载,多以“图谶”、“图纬”连称,(1)与“谶”、“纬”相连而用的这个“图”字,有时指《河图》,有时也是“图画”之“图”。从思想与文化演进的情形看,这些称谓显现出的意思在于:无论谶、纬在汉时是否截然两分,有些篇章一定有图相匹而行,其格式应与唐时李淳风的“推背图”相类——有图有文。再证之以东汉人对相关字词的解释,可知“图”的效用在于使得难解的谶、纬之语更容易被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谶、纬之语也能把“图”中隐含的奥义表达出来。刘师培在《国学发微》中的论说颇有启发意义。他说:
1702032875
1702032876 周秦以来,图箓遗文渐与儒道两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箓,入儒家者为谶纬。董(仲舒)、刘(向)大儒,竞言灾异,实为谶纬之滥觞。(2)
1702032877
1702032878 然而,今见诸多研究对谶、纬二字在汉后典籍中的传播状态探究颇详,而对“谶”与“图”在汉时乃至汉前文化思想中所存有的可能关系则重视不够。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图”、“谶”、“经”、“纬”在东汉时即已经有明确的内涵。《说文解字》曰:
1702032879
1702032880 图,画计难也。从囗,从啚。啚,难意也。
1702032881
1702032882 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
1702032883
1702032884 经,织从丝也。
1702032885
1702032886 纬,织衡丝也。(3)
1702032887
1702032888 而《释名·释典艺》曰:
1702032889
[ 上一页 ]  [ :1.702032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