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3599
1702033600
(138) 《隋书》之成颇为复杂,但魏徵领其事,孔颖达、许敬宗等参与其事,是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所确认的。
1702033601
1702033602
(139) 《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85页。
1702033603
1702033604
(140)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年(1273)正月“禁鹰坊扰民及阴阳图谶等书”。事见《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147页。
1702033605
1702033606
(141) 《欧阳修全集》(下)《奏议集》卷十六《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讳札子》,中国书店,1986年,第887页。
1702033607
1702033608
(142) 刘师培:《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第210—214页。
1702033609
1702033610
(143) 刘师培:《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第214页。
1702033611
1702033612
1702033613
1702033614
1702033616
中国儒学史 第六章 古文经学的形成及其与今文经学的纷争
1702033617
1702033618
关于“经”及“经学”所指为何,前贤研究较为充分。大致说来,他们对“经”的字义解释或依《说文解字》,或依《释名》,(1)以为“经”由“编丝”、“治丝”的古老经验而来,其义表示纵向之丝,与“纬”相对;或以“经”乃为“常”为“典”,其义在强调“经”为人所必学与共守。(2)而对作为经典典籍的“五经”(或“六经”)之“经”的解释,以刘师培所论最为近实,他说:
1702033619
1702033620
盖经字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横丝为纬;引伸之,则为组织之义。……六经为上古之书,故经书之文奇偶相生,声韵相协,以便记诵,而藻绘成章,有参伍错综之观。古人见经之多文言也,于是假治丝之义,而锡以“六经”之名。即群书之文言者,亦称之为经,以与鄙词示异。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旧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3)
1702033621
1702033622
王葆玹于其《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单立“论‘经’”一节,以《左传》昭公十五年叔向关于“礼、经、典”的一段论说为据,认为“经”与“典”可以互训,推证“经”有“纲纪”之义,“典”于战国中期以前“可泛指一切权威的书籍”。他进而认为,由于《尚书》的典、诰、誓为权威书籍之“典”的狭义之称,儒者便特别以“经”代“典”来称谓《诗》、《书》、《礼》、《乐》之“典”,而“墨经”、“法经”、“道经”之类的先秦称谓,皆在儒者以“经”称《诗》、《书》之后。(4)此说自有其理。
1702033623
1702033624
无论研究者如何理解“六经”之“经”,以孔子始为“六经”定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则是千古不变的常识。如《庄子·天运》篇中借孔子对话老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又如《礼记·经解》认为《诗》、《书》、《礼》、《易》、《春秋》、《乐》各有其“教”,虽没有明确称其为“六经”,但既名为“经解”,则更见所论者为“经”之教无疑。至于《庄子·天下》、《荀子·儒效篇》和《春秋繁露·玉杯》等所论“六经”的大义与功能,(5)为研究者常引,此不赘述。
1702033625
1702033626
汉人常以“六艺”代称“六经”,如贾谊《新书·六术》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又如《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略”实际即是“六经(传)略”。由于“乐”有“记”无“经”,汉儒真正能诵读到的只是“五经”而已。但是,正如章太炎所说:“六经须作六类经书解,非六部之经书也。”(6)加上汉儒所遇经书,多是秦火劫余,而发藏和校书所得古书又多,故对经书来源的理解,对经书本身是多少的理解,成为汉儒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汉代经今、古文分歧的起点。
1702033627
1702033628
1702033629
1702033630
1702033632
中国儒学史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形成
1702033633
1702033634
西汉儒家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从武帝开始的,至于宣、元之世,儒学在各个层面居于优势地位,此于前文已论。然而,那些在西汉早中期的繁荣之学,都是“今学”,即后世所谓的“今文经学”。与这种“显贵”于当世的“今学”相对,西汉尚有处于“微弱”状态的“古学”。从历史记载看,西汉“古学”的出现乃至显明,与“今学”的发展繁荣,其实是同时的,只不过从其与政治、教育等层面的关系看,二者所呈现出的状态是迥异的。今学是由显而贵,由贵而尊,由尊转繁;古学是由藏而现,由现而明,由明而争。到了两汉之际,由刘歆发端,开启了绵延至东汉末的今、古学之争。后世研究者认为这类相争,即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下面,我们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何谓“古文”、古文经传的发现与校理等层面,来看“古文经学”是如何形成的。
1702033635
1702033636
一、何谓“古文”
1702033637
1702033638
关于“古文”的缘起与流变,多以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所说为经典依据。其文约而其义丰,现按其义分段,择要录之如下:
1702033639
1702033640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1702033641
1702033642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
1702033643
1702033644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1702033645
1702033646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1702033647
1702033648
[
上一页 ]
[ :1.7020335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