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4740
1702034741
(76) 《新论·辨惑》,第57页。
1702034742
1702034743
(77) 《新论·遣非》,第22页。
1702034744
1702034745
(78) 《新论·离事》,第46—47页。
1702034746
1702034747
(79) 《新论·辨惑》,第57页,标点略有改动。
1702034748
1702034749
(80) 《论衡·超奇篇》,见黄晖:《论衡校释》,第608—609页。
1702034750
1702034751
(81) 《论衡·感虚篇》,第249页。
1702034752
1702034753
(82) 《论衡·福虚篇》,第261页。
1702034754
1702034755
(83) 参见《论衡·数偶篇》中的论述。
1702034756
1702034757
(84) 《新论·祛蔽》,第32页。
1702034758
1702034759
(85) 《庄子·养生主》薪火之说侧重的是“薪尽火传”,暗示形尽而神不灭,与桓谭之说相反。
1702034760
1702034761
(86) 《论衡·论死篇》,第877页。
1702034762
1702034763
1702034764
1702034765
1702034767
中国儒学史 第八章 白虎观经学会议与《白虎通》的儒学思想
1702034768
1702034769
从社会政治角度看,与西汉由黄老到儒家的治国方略不同,东汉光武帝立国“退功臣而进文吏”,(1)光武本人即是太学生,“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2)而帮他登基立业的“中兴”二十八将,近半数有经术文化的背景。这样的情形,使得刘秀在政权稳固后自述其治理策略时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3)因此,东汉政治可以说是自觉与儒学匹合的政治,儒生们也当然乐意在这样的政权中一展身手。
1702034770
1702034771
光武第四子明帝刘庄,十岁便通《春秋》,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尚书》,其为政虽然深于法度,但对当世大儒却秉持儒家之仪。桓荣八十多岁,年老多病,明帝多次亲至其家问候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4)
1702034772
1702034773
到了章帝刘炟的时候,他“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简”,并且“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5)其实,章帝本人有极好的经学素养,当时很多今古文经学名儒都曾为其讲授各自所长。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章帝对古文大师贾逵恩信有加,以致“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6)
1702034774
1702034775
然而,自汉武帝尊儒到光武崇儒的近两百年间,作为经学载体的章句,也发展至繁琐不堪。于是,皇帝和儒者们又不得不为减省章句而劳精费神。王莽时期,“省五经章句,皆为二十万”,(7)光武帝和明帝两朝都有减省章句以“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的企图。(8)同时,谶纬在社会政治运作中越来越有影响地发生效用,今古文经学合流也渐成大势。所有这些,使得章帝政权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保证经典和经术本身的纯正性和权威性。于是,汉帝国第三次儒学会议——白虎观会议就应运而生了。(9)
1702034776
1702034777
1702034778
1702034779
1702034781
中国儒学史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与《白虎通》之书
1702034782
1702034783
章帝即位后的第四年,即建初四年(79),贾逵、班固等人上表,认为正在坐狱的杨终深通《春秋》,不宜久拘,杨终同时也上表自辩无罪。于是,杨终不仅出狱,还做了议郎。不久,他便上疏章帝说:
1702034784
1702034785
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10)
1702034786
1702034787
章帝即位后的前二年,天灾不断,叛乱迭出,而当时“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有司废典,莫肯举察”。(11)到了第三年,叛乱被平定之后,班超也击溃了匈奴,章帝立窦贵人为皇后。第四年立太子,并重新任命三公。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章帝之初的社会政治渐趋平稳。而在皇太后马氏崩后,没有多少因素可以妨碍章帝自主作为一番。于是,章帝可以做光武帝和明帝都没有好好做的事——整饬经学,为后世立则。在此大背景下,杨终上表,正中章帝之怀。于是,章帝下诏说明要召开精英会议的原委:
1702034788
1702034789
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樊)儵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戏,其勉之哉。”
[
上一页 ]
[ :1.702034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