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36106
(136) 《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第1211页。
1702036107
1702036108
(137)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六四《名贤》引《商芸小说》。
1702036109
1702036110
(138)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八七,中华书局,1994年,第2226页。转引自《郑康成年谱》,第326页。
1702036111
1702036112
(139) 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二四《仪礼管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8页。
1702036113
1702036114
(140) 刘师培:《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第141页。
1702036115
1702036116
1702036117
1702036118
1702036120
中国儒学史 第十一章 汉末官方儒学的衰败与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1702036121
1702036122
史家对汉末社会动荡的原因分析,几乎集中在东汉多幼主、豪族兴盛、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层面。如赵翼在《二十二史劄记》,据史书而梳理出“两汉外戚之祸”、“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入继”、“四世三公”、“东汉宦官之害民”、“汉末诸臣劾治宦官”等条目,证说汉末之乱自有其特殊的历史境况。在这些因素之外,诸如自然灾害及其持续影响,光武建国多依豪族,儒学及其功能衰败等原因也不容忽视。史学研究表明,东汉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在公元100年以后。(1)进一步地,由天灾带来的“人祸”,最直接的便是民生凋敝、流民增加,终而引发叛乱;间接的则是贫民变成奴婢与佃客,同时豪强也因应对这些变故而会相互提携或斗争,并与中央和地方权力层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2)最终,一统的东汉帝国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打击下,滑入分崩离析的深渊,儒学因此也衰而不振。
1702036123
1702036124
1702036125
1702036126
1702036128
中国儒学史 第一节 清、浊二流的斗争与官方儒学的衰败
1702036129
1702036130
汉帝国的历史演进表明:西汉的三公九卿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帝国的有序运行,即便是宣帝前中期霍光专权时,作为帝国管理核心层的九卿和郡守却是整个汉代表现最优秀的。而自西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窃权干政,东汉光武帝过度优待功臣后,帝国的权力核心层就开始慢慢发生重大变异。再经过近百年的演变,终于引发皇帝、外戚、宦官、豪族、士人都参与其中的绵延不断的权力争夺。在此过程中,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层面逐步形成潜在的清流和浊流的分野。(3)大致而言,浊流以外戚、宦官为主体,皇帝和部分豪族附着其中;清流以儒生为主体,少数外戚和部分豪族也参与其中。浊流以争权贪利为事,清流以救弊匡世为务。而就官方儒学而言,当国家和社会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时,清流因为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其言行的重心不得不转向政治斗争,清流中的儒者因此也不可能像明帝、章帝时期的儒者那样,致力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又因为“党锢”使得“海内涂炭,二十余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4)则原来那些担负着儒学传播和发展重任的儒者,要么惨遭废锢,要么退隐,要么与浊流同污,官方儒学因此也失去了支撑的基础,其衰败则是自然而必然了。
1702036131
1702036132
一、权力的消长
1702036133
1702036134
就汉帝国而言,西汉何以强盛,东汉所以衰败,除了经济因素外,制度和社会力量因素也颇为重要,贺昌群在审视汉唐经济发展(5)和政治制度演变后认为:
1702036135
1702036136
汉治之隆,多由政治机构之优良,中央权在三公,尤尊宰相,地方则重太守,而整饬官邪,分别黑白所凭藉之法制,则有时以经义之判断代替之,盖两汉去古未远,制度风俗于经义为近,故颇近于王道。提高监司之权以督察之,故汉法严,近于霸道。内外相维,大小相统,其九卿制度,复能异官通职,此汉代政制之特色也。然天下之纲纪,非徒以其名,其实在,其名虽易,纲纪存焉。名数易而权数移,移之有得有失,而论者举而归其功过于名,夫岂其名哉!操之者之失其实,则末由治矣。大抵此种特色之维系,由于西汉上多英断之主,下多刚毅之臣,迄于东汉,虽不乏继体守文之君,然皆小心谨畏,蒙业而安,加以权臣阉官之势日张,虽无暴君,但有庸主,故终不能维系之不坠。(6)
1702036137
1702036138
这里说的东汉状况,即是指东汉帝国权力阶层的名不副实。先看最高权力——皇权的演变情形,列表(表十六)如下:
1702036139
1702036140
表十六 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死亡年份表
1702036141
1702036142
1702036143
1702036144
1702036145
说明:此表数据综合《后汉书》各帝纪及《二十二史劄记》卷四“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条。
1702036146
1702036147
此表显现的即是史家所说的东汉多幼主。参诸史籍,有以下史实值得注意:
1702036148
1702036149
一是皇位更替时,继位者多非前皇帝的嫡子,即“外藩入继”。此种情形在西汉末已显现,即“成帝无子而哀帝入继;哀帝无子而平帝入继;平帝无子而王莽立孺子婴”。(7)到了东汉,皇后多未生子,明帝九子、章帝八子皆非皇后所生。如章帝母为贾贵人,和帝母为梁贵人。安帝的阴后和邓后均未生子女,顺帝母李贵人又被阎后毒死。顺帝的梁后也未生子,其独子即位不久又被梁冀毒杀。质帝、桓帝无子,灵帝长子辩在位不久为董卓所弑,次子协即献帝。这种最高权力的无序更迭,必然引发帝国权力核心层的频繁变动,政局不稳自是情理中事。
1702036150
1702036151
二是皇位更替时,继位者的选择权多在外戚手中,即外戚僭政。范晔对此议论说:
1702036152
1702036153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按李贤注:四帝,安、质、桓、灵也。六后,窦、邓、阎、梁、窦、何也。)(8)
1702036154
1702036155
由《后汉书》中的纪、传可知,这些外戚分别来自南阳新野(阴氏、邓氏)、西北扶风茂陵(马氏、梁氏)和平陵(窦氏),他们或为地方豪强,或是前代世家。在公元168年前,东汉的十一名皇后中有九位出自他们之中,而六名大将军中他们也占了五名。(9)值得指出的是,质帝被梁冀毒死后,后继的桓帝为梁氏所立。建和元年(147),桓帝封梁冀之弟梁不疑、梁蒙以及梁冀之子梁胤为侯,各食邑万户。而梁冀妹妹梁女莹被立为皇后,梁妻孙寿也被封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比长公主。”于是,梁冀“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更有甚者,梁冀“每朝会,与三公绝席”,而“宫卫近侍,并所亲树。禁省起居,纤微必知。百官迁召,皆先到冀门笺檄谢恩,然后敢诣尚书”。就这样,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以“跋扈将军”梁冀为代表的梁氏专权近三十年之久。(10)
[
上一页 ]
[ :1.7020361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