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41552e+09
1702041552 (一)理人之要,在于清心
1702041553
1702041554 苏绰所处的时代,是兵戈不止、征伐与侵攻交至、杀戮与盗贼并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方伯守令,百僚卿尹,互争利害,往往是“物议横生,异端互起,退让寂寥,靡节竞驰”。如何纠正这种上层腐败的颓风、引导下层民众走上正途,苏绰提出了他的治理方案:
1702041555
1702041556 凡理人之体,当先理己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静,则思虑忘生。思虑忘生,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是非谬乱。是非既乱,则一身不能治理,安能理人也?是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34)
1702041557
1702041558 苏绰认为,身为冢宰、卿尹、百僚之官,其任务皆在管理民众。要把民众管理好,使社会得到治理,不能只去说教别人,而必须从自己做起,即首先清理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保持清静,才能洞见真理,明察是非,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那么何谓“清心”?
1702041559
1702041560 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心和志静,则邪僻之虑无因而作。邪僻不作,则凡所思念无不皆得至公之理。(35)
1702041561
1702041562 “清心”的内容,是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这里强调了清、静、和、正(端)四个字。很明显,这已超出了先秦以来传统儒学所规定的内容(这一点,将在下文评论)。苏绰认为,“清心”并非专指“不贪货财之谓”,而是指心无邪僻之虑。心无邪僻之虑,则所思所念便“皆得至公之理”。这些看法,表现了此一时期儒学对修养提出的新观念、新要求,对以后儒学的发展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702041563
1702041564 按着儒家的大学之教,“心正而后身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苏绰即按此次第,在提出“清心”之后,又提出“理身”。他说:
1702041565
1702041566 其次又在理身。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理,而望理百姓,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36)
1702041567
1702041568 在苏绰看来,人君是百姓的表率,自身不修而望百姓有良好的道德和操行,那是不可能的。这一思想是儒学的传统思想,如《大学》所谓“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用现在的话说,教育者自身必须首先受教育,然后才能去教育别人。从政者更是如此。儒家的这一观念直到现在仍有其现实意义。
1702041569
1702041570 (二)洗心革意,教化以成
1702041571
1702041572 教育者自身先受教育,这是敦厚道德、移风易俗的必要前提。苏绰认为,要使国家走上正轨,“诸牧守令长,各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所谓“洗心”,如前所述,即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排除“邪僻之虑”。所谓“革意”,是指改变观念,不能因循旧轨,便从权宜,无所作为。因为西魏立国之后,大难未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凡百草创,率多权宜。致使礼让不兴,风俗未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因循权宜,就只能是“唯兵革是闻”,“唯刑罚是用”,社会就不能得到更好的治理。用惯了“兵革”、“刑罚”,牧守令长等高官显贵便会头脑简单,只知对百姓实行“专政”,而不知以德柔化,使人心归从。此即孔子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702041573
1702041574 苏绰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在《六条诏书》中,他把“修心”放在首位,居于第二位的便是“敦教化”。他说:
1702041575
1702041576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浇伪者则浮薄。浮薄者则衰弊之风,质直者则淳和之俗。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自古安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37)
1702041577
1702041578 重“教化”是儒家的传统。它不仅表现了儒家的入世观念、人文精神,而且表现了儒家思想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政治一直是靠儒家的名教来维系的,因此苏绰也强调“安危兴亡,皆由所化”。那么,何谓“教”?何谓“化”?苏绰作了自己的解释:
1702041579
1702041580 夫化者,贵能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使百姓亹亹,日迁于善,邪伪之心,嗜欲之性,潜以消化,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化也。(38)
1702041581
1702041582 把“教”与“化”分而析之,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化”的观念虽来源于《易》,但这里显然是吸收了道家的说法。特别是“朴素”、“不知其所以然”都是道家常用的概念。但苏绰却赋以儒家的内容,如“使百姓亹亹,日迁于善”,而非道家“使百姓闷闷而混其心”。这里的“化”,是潜移默化。道德教化的功能即在于此。何谓“教”?苏绰作了传统的解释:
1702041583
1702041584 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慈爱则不遗其亲,和睦则无怨于人,敬让则不竞于物。三者既备,则王道成矣。此之谓教也。(39)
1702041585
1702041586 儒家强调王道政治,其内容之一便是“教”,这是与霸道政治的重要区别。孔子把“屏四恶”作为从政的条件。其中“不教而杀谓之虐”,为“四恶”之首,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儒家把“教”提到政治成败、国家兴亡的高度上,并且把“不教”作为暴政与殃民的根源,正是看到国家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即孟子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苏绰所以把“敦教化”放在《六条诏书》的第二条,亦是其推行王道政治的需要。这完全是儒家的一贯传统。
1702041587
1702041588 (三)衣食足则知礼让
1702041589
1702041590 苏绰认为,要推行儒家的仁义教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这便是衣食充足,此即孔子“先富后教”之义。苏绰说:
1702041591
1702041592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为命。食不足则饥,衣不足则寒。饥寒切体,而欲使人兴行礼让者,此犹逆坂走丸,势不可得也。是以古之圣王知其若此,先足其衣食,然后教化随之。(40)
1702041593
1702041594 由此可见,苏绰并不是一位空头政治家或道德说教者,他力图把道德教化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为没有经济发展,而要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这就如同企图让球滚到坡上去一样,“势不可得也”。这即是说,人们思想、品德的提高,并不依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它并不是建立在空话连篇的政治宣传上,而是建立在生产发展与衣食财富的充足上。
1702041595
1702041596 衣食怎样才能充足?苏绰认为,“夫衣食所以足者,由于地利尽。地利所以尽者,由于劝课有方。主此教者,在乎牧守令长而已”。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物质资料主要来自农、桑。“麦秋在野,蚕停于室”,“男耕女织,不夺其时”,这便是对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苏绰所以强调地利尽在于“劝课有方”,主要指不夺农时,这就与牧、守、令、长等各级官吏有密切关系。即“主此教者,在乎牧守令长而已”。按着这一逻辑发展下来,苏绰又提出“擢贤良”的问题。
1702041597
1702041598 (四)选举之本,不限资阴,唯在得人
1702041599
1702041600 举贤任能,为政在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又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庸》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十六字方针,由此奠定了儒学政治思想的基础。苏绰所以把“擢贤良”作为《六条诏书》中的一条,也是看到社会政治的好坏,与执政者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魏晋以来,按“九品中正制”擢拔官吏,致使上层政治,门户森严,不以才能志行进选,而以门第高低为限,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治垄断局面。苏绰虽出身世族,但其主张,显然不满意政治垄断。他说:
1702041601
[ 上一页 ]  [ :1.7020415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