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44011
(100) 朱彝尊:《经义考·五经通义》卷二三九。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11页。
1702044012
1702044013
(101) 《旧唐书·礼仪志一》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16页。
1702044014
1702044015
(102) 《礼记集解·曲礼上》卷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1702044016
1702044017
(103) 《礼记集解·坊记》卷五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80,1282页。
1702044018
1702044019
(104) 《礼记集解·曲礼上》卷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1702044020
1702044021
(105) 《礼记正义·乐记第十九》卷三十七,《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1页。
1702044022
1702044023
(106) 《新唐书·窦威传》卷九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44页。
1702044024
1702044025
(107) 《礼记正义·乐记第十九》卷三十七,《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2页。
1702044026
1702044027
(108) 《北史·熊安生传》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44页。
1702044028
1702044029
(109) 《廿二史札记校证·唐初三礼汉书文选之学》卷二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0,441页。
1702044030
1702044031
(110) 《四库全书提要·史部政书类二》卷八二,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第712页。
1702044032
1702044033
(111) 《唐律疏义笺解·名例》卷第一,第2页;《十恶》,中华书局,1996年第1版,第56页。
1702044034
1702044035
(112) 《韩非子集释·外储说右下》卷十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59页。
1702044036
1702044037
(113) 《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卷七,百子全书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702044038
1702044039
(114)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77年版,第88页。
1702044040
1702044041
(1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11页。
1702044042
1702044043
(116) 《唐律疏议·斗讼》卷第二十三,第61,1636,1576页。
1702044044
1702044045
(117) 《新唐书·刑法志》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7页。
1702044046
1702044047
1702044048
1702044049
1702044051
中国儒学史 第一章 隋代的儒学
1702044052
1702044054
第一节 隋代儒学与政治
1702044055
1702044056
一、儒学的旋兴旋废
1702044057
1702044058
隋朝是承袭北周建立起来的王朝,隋文帝在建国之初,颇有揽辔澄清,革故鼎新之志;移风易俗,兴复礼仪之举。尽革北朝敝政,恢复汉官威仪。在大兴土木,营建新都之后,文教制度方面,亦思去故谋新,凡百改创。如在总结前朝学制的基础上,设立太学、国子学、四门学(1);另外还创立了书学、算学和律学,此三学之设即为历史上有专科教育之始。太学、国子、四门及书、算两学隶属国子监,设祭酒、主簿、录事各一人,专掌教育事业,此又为历史上专设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长官之始。惟有律学由大理寺直接领导。各学设有博士、助教以及生员,各有定额。博士和助教于“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于“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2)。可见当时中央官学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教育的振兴,造成了文化学术独步一时的空前昌盛:
1702044059
1702044060
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博士罄悬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于是超擢奇秀,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3)
[
上一页 ]
[ :1.7020440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