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0635e+09
1702050635
1702050636 这次封禅,声势规模空前浩大,“张皇六师,震詟九宇。旌旗有列,士马无哗”,仪仗绵延长达百里。还邀请四夷君长及蕃夷客使“从封泰山”。既使其得以“观国之光”,又保障了四裔边境的安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往。
1702050637
1702050638 这次封禅,礼仪之庄重,规模之盛大,气势之宏伟,天下壮观。“夜中燃火相属,山下望之,有如连星自地属天”;“丝竹之声,飘若天外”(142)这种盛大隆重祥和庄敬的典礼,是开元盛世社会安定,财力雄厚,文化鼎盛的集中体现。不仅宣示了帝王的尊荣、国家的权威,也扩大了儒道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1702050639
1702050640 玄宗礼毕返程过曲阜。“幸孔子宅,亲设奠祭。”(143)并赋《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1702050641
1702050642 封禅泰山,是张说倡导复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兴儒家礼乐制度,其意义不仅仅是为尊崇王室地位,更是盛世之治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
1702050643
1702050644 参考文献
1702050645
1702050646 [1]姜朝晖《张说与初盛唐政治文化关系考述》,《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1702050647
1702050648 [2]杜晓勤《“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前期诗坛之影响》,《文史哲》,1997年第4期。
1702050649
1702050650 [3]张根云《酌古始而陋凡今,备文质之彬彬》,《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4期。
1702050651
1702050652 [4]黄桂凤《略论唐代两次儒学复古之走向》,《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3月第1期。
1702050653
1702050654 [5]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1702050655
1702050656 [6]王太阁《论“燕许大手笔”》,《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1702050657
1702050658 [7]李精耕《论张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1702050659
1702050660 [8]张云鹏《复古思潮的历史新变一试论初、盛唐之际美学思想的转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702050661
1702050662 [9]方百寿《唐代封禅活动特点述评》,《华侨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702050663
1702050664 [10]张敏《唐代封禅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702050665
1702050666
1702050667
1702050668
1702050669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15]
1702050670 中国儒学史 第三节 《大唐开元礼》在礼制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1702050671
1702050672 一、礼乐的起源及其内容
1702050673
1702050674 礼乐制度,几乎与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展相始终,甚至可说就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远古的礼制,已经踪迹渺然,春秋时代孔子已经叹息夏、商两代的礼制文献“不足征”。对于礼的起源后人只能作些合理的推测,由于礼的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人与天地自然的多重关系,所以它不可能只有一种起源。如《礼记·礼运》篇有言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抷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144)描写的是远古社会初民因饮食而感戴天地、荐享先人(鬼神)的祭祀活动,所言乃是祭祀礼的起源;《礼记·内则》云:“礼始于谨夫妇。”(145)《周易·序卦》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说的是人伦之礼的起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146)这是君臣上下之礼的起源,《礼记·乐记》又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别”(147)。人间的秩序既然是受天地自然秩序的启发而建立起来,于是由君臣之礼的进一步规范,便产生了官制之礼;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148)这是五刑之礼的起源;《管子·心术上》:“登临揖让,贵贱有等,亲疏有体谓之礼”(149),则是宾朋群会之礼的起源;《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150)注引《庄子》佚文有“逐疫出魅,击鼓噪呼”、“沐浴斋戒”、“鸣鼓振铎”等语,说明无论驱疫还是出征,部署誓师,隆重其事,应该视为军礼的起源;《国语·郑语》载:“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151),辨识天地间木石金革诸物不同的声响,用以制成不同乐器,加以协奏合鸣,便成音乐。所以说:“乐者,天地之和也。”(152)《荀子·乐论》亦云:“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153)这应该视为音乐制度的起源。
1702050675
1702050676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礼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规范,区分了阶级的界限,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原始社会的礼有了本质的区别,然其礼意却一直沿袭下来。阶级的出现与存在,是一个客观必然的事实,而礼的制作与产生,固然有其肯定尊卑之分、贵贱之等的一面;却也包含着对社会优势阶层在内的所有个人的限制。虽曰:“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154)要亦必有其可亲可尊者在,所谓“尊尊”之所尊者,并非专指其阶级地位之尊,实亦包含是否具有按照礼制的规定,以约束自我的自尊,能够恪尽职守并以礼对待上下人等的尊贵者,方能博得人们的尊敬。所以礼乐之设,其意主要还是在于消解阶级与人际间的恶性对立,用来协调包括同阶层在内的各阶层上下左右关系,使其互不侵凌和谐相处;避免社会纷争动乱,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由此看来,礼的实质即是为使社会秩序文明和谐发展,而在各阶级、阶层与人际间达成的协约,并以天地鬼神作为监督人和最高裁决者。这后者虽仅是个虚拟的存在,却可以真实地内化为人的自我约束,如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之属;因而其又是现实而不可或缺的存在,儒家神道设教的意义与价值也许正在于此。
1702050677
1702050678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三代礼制,可以上溯到周代。周礼是在总结损益夏商两代礼制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的有系统成体系的典章制度。周礼因之成为后世礼制的渊源。传统礼制的内容一向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作五礼,这一分类即起源于《周礼》一书。《周礼·春官·大宗伯》言及大宗伯的职责及五礼的宗旨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155)《隋书·礼乐志》则说是“周公救乱,弘制斯文,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156)这五类典礼遂为后来历代礼制所沿用。五礼在行施的过程中还要配合相应的鼓乐,故而合称礼乐制度。
1702050679
1702050680 吉礼,即祭祀的典礼。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57),祀为常设,故又重于戎,故而把吉礼列为五礼之首。当时祭祀的种类繁多,据《周礼》及《春秋》经传所列,计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天子宗庙、先祖陵寝、风云雨师、四季烝尝、五岳川泽、四方百物,以及天子视学、国学释奠、学生束修、郊祀、大雩、禘祫、社稷、先农、先蚕等项,均属吉礼。吉礼一般具有规格高贵规模盛大的场面,足以表现国家统驭四海的威权、帝王俯临万类的尊严,以及政权受命于天而慈育于民的合法性。
1702050681
1702050682 凶礼,一般指丧葬典礼。如天子崩葬、公侯薨葬、东宫后妃和各品级官员的殡葬之礼。以及讣奏、临丧、致奠等仪节及守丧期间的禁乐和五服制度等;丧事以外,凶礼还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比如对灾荒、战败、寇乱等天灾人祸的哀悼吊唁仪式,也属于凶礼的范围。丧礼和丧服制度,虽然体现了贵贱、尊卑的阶级区别,主要还是表达了由血缘远近亲疏所区别的自然情感和社会责任,以及对死者的尊重及其人生的缅怀。《开元礼》将凶礼改置“五礼”之末,而将“凶年振抚、劳问疾苦”,置于凶礼之首。则体现了“事有本末,知所先后”和以生民为本的礼乐观念。
1702050683
1702050684 军礼,即有关国家军事战争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有:大师(召集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春秋会要》所列举:校阅、搜狩、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项。《大唐开元礼》则规约为: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劳军、讲武、观射、马祭、大傩(即驱疫)等。以及因此而需动员调集的大量人力活动,如建造城邑、畋猎,即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因其依照军事程序进行,狩猎同时,亦具有检阅和训练军队的意义,因之亦属于军礼。
[ 上一页 ]  [ :1.7020506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