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1498
(268) 《旧唐书·张说传》卷九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6页。
1702051499
1702051500
(269) 《曾巩集·奏状》卷第三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8页。
1702051501
1702051502
(270) 《新唐书·刑法志》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7页。
1702051503
1702051504
(271) 《册府元龟·帝王部·发号令五》卷六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4页,738页。
1702051505
1702051506
(272) 《全唐文·吕温·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卷六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26页。星周六纪,即是星纪六周,星纪一周为12年。
1702051507
1702051508
(273) (唐)李涪:《李氏刊误·舅姑服》卷下,丛书集成初编812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页。
1702051509
1702051510
(274) 《韩非子集释·外储说右下》卷十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59页。
1702051511
1702051512
(275) 《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卷七,百子全书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702051513
1702051514
(276)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77年版,第78页。
1702051515
1702051516
(27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三十八》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11页。
1702051517
1702051518
(278) 《唐律疏议·斗讼》卷第二十三,第61,1636,1576页。
1702051519
1702051520
(279) 《新唐书·刑法志》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7页。
1702051521
1702051522
1702051523
1702051524
1702051526
中国儒学史 第七章 中唐儒家的经世思想
1702051527
1702051529
第一节 经世济民——刘晏的经济改革
1702051530
1702051531
一、刘晏的生平事略
1702051532
1702051533
刘晏(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东明)。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主持唐廷财政二十年,是中唐时期杰出的理财专家。自幼聪慧好学,八岁时,玄宗东封泰山,晏曾“献颂行在”,玄宗感到惊奇,命宰相张说面试,评价是:“国瑞也”。玄宗授秘书省正字,号为“神童”,名震一时。作为储才,刘晏在秘书省供职,与鸿儒硕学交游,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开元末年,河南河北水患,玄宗派员赈灾,也触动了刘晏济民水火的情怀,于是一反乐为京官的风气,申请外任县令。历经夏、温两县,“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以传”(1)。再迁侍御史。
1702051534
1702051535
安史乱起,刘晏适在襄阳。永王璘起兵,“署晏右职,固辞”。且移书宰相房琯,论当世形势曰:“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文功,不可致。”文辞虽然委婉,却一语击中要害,可见刘晏的远见卓识。永王果然并不讨贼,而是欲往东南自立。时刘晏任度支郎中,领江淮租庸事。晏至吴郡与采访使李希言谋拒之。希言战不利,意欲弃城。晏为陈可守计,因分兵坚守苏杭,使永王不得南下。永王闻晏有备,遂亦西取扬州,兵败身死。然晏“终不言功”。后历陇、华二州刺史,迁河南尹,进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兼京兆尹。史评其在官“大体不苛,号称职”。
1702051536
1702051537
刘晏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凋敝已极的农业生产,上疏肃宗曰:“当府蒿荒地,其本户有能复业者,请蠲免差科;如无复业者,请散给居人及客户,并资荫家,随例纳官税,所冀田亩不荒。”(2)类似于开元年间宇文融的检田括户,不同的是,基于战争平乱时期,没有给予免赋六年的优惠,而是“随例纳官税”。然而京畿生产恢复了生机。刘晏所作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抑制物价,稳定币值。此前,第五琦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决定新铸以一当十,一当五十的乾元重宝钱,造成物价腾飞,民怨沸腾,第五琦亦因之贬官。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月,刘晏按照自己设想,在替肃宗起草的诏书中曰:
1702051538
1702051539
因时立制,顷议新钱,且是从权,知非经久。如闻官炉之外,私铸颇多,吞并小钱,逾滥成弊。抵罪虽众,禁奸未绝。况物价益起,人心不安。事藉变通,期于折衷。其重棱五十价钱,宜减作三十文行用。其开元旧时钱,宜一当十文行用。其乾元十当钱,宜依前行用。仍令京中及畿县内依此处分。
1702051540
1702051541
其天下诸州,并宜准此。(3)
1702051542
1702051543
这样就使重棱乾元五十价钱,币值下降;开元旧钱,币值上升。采取这种折衷变通的办法,确实须要高超的能力,既维护了政策的一贯性,又防止了币值的起落;稳定了物价,安定了人心。而且用权宜之计,“知非经久”一语,给予原决策人以解脱。体现了刘晏凡事顾全大局,团结同僚的办事风格。从此,刘晏成为一系列政策的决策者,对唐王朝平乱后的经济恢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702051544
1702051545
肃宗晚年,听信酷吏诬劾,贬刘晏为通州刺史。代宗即位,复为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而此时的刘晏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代宗给刘晏的第一道诏命曰:“岁之不易,征伐繁兴,河洛肃然,江外尤剧。供上都之国用,给诸道之军需,庶务征求,未逞少息。火耕水耨,夏葛冬裘,尤馈运而屡空,一戎衣而不足。农人劳而转困,编户流而卒归。”“今区宇渐宁,凋残日甚,惕然在躬,姑务息人。”“宜令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刘晏,往诸郡宣慰。”
1702051546
1702051547
刘晏拜命之日,立即赶赴当时漕运起点扬州,沿泗水、淮河、汴水、黄河按行漕渠,考察梁公堰,查勘三门渠津遗迹。访问船家、梢公,与各地官员商讨恢复漕运办法。于是给宰相元载上书,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刘晏指出:恢复久废的漕运是“社稷之奇策”。认为开辟漕运,将粮食从长江中下游运至长安是不可错失的当务之急,可以立即改变关中缺粮状况,使“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后,刘晏以事实为依据,着重分析了恢复漕运的“四利”、“四病”所在。“京师三辅百姓,唯苦税亩伤多,若使江湖米来,每年三二十万(石),即减谣赋”,其利一;“东都残毁,百无存一,若米运流通,则饥人皆附”,其利二;“诸将有在边者,诸戎有侵败王略者,或闻三江五湖,贡输红粒,云帆桂楫,输纳帝乡,可以震耀夷夏”,其利三;“今舟车既通,商贾往来,百货杂集,航海梯山,圣海辉光,渐近贞观、永徽之盛”,其利四。理想永远是诱人的,然欲实现“四利”,必先克服“四病”。刘晏分析曰:“函、陕凋残,东周(洛阳)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今于无人之境,兴此劳人之运,固难就矣,其病一也”;“自寇难以来,河、汴不复疏治,崩岸灭水,所在淤塞,千里洄上,若罔不行舟。其病二也”;“东恒、底柱、渑池、二陵,北河运处五六百里,戍卒久绝,县吏空拳,夺攘奸宄,夹河为害。其病三也”;最难办的是:“东至淮阴,西临蒲坂,互三千里,屯戍相望。中军皆鼎司元侯,贱卒仪同青紫,漕挽所至,船到便留,即非单车使、折简书所能制矣,其病四也”。
[
上一页 ]
[ :1.7020514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