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5975e+09
1702055975 首先,“清”、“通”与“昏”、“壅”的对立,是“清”、“通”与“碍”、“浊”对立的另一种表述。其次,“通之极与”这一表达,透露出在张载的思考中,“通”是有一个等级序列的。
1702055976
1702055977 在另一段广为征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通”这个观念在张载思考中的组建作用:
1702055978
1702055979 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416】
1702055980
1702055981 人与物的分别和差等,正是以“通”和“蔽”的程度为依据的。而人的德性养成的实质,正是一个由“蔽”而“通”的过程。而“通”是“感”的结果,因此,“感”就成了超越“壅”“蔽”的作用。反过来说,“壅”“蔽”也就意味着“感”的缺失。
1702055982
1702055983 一般说来,“感”作为超越个体与他者建立关联的作用,其本身即是对自身有限形气的超越。然而,物都有其特定的“感”。正如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指出的那样,并非所有的“感”都是正当的。张载《横渠易说》中论及《咸》卦时说:“咸,感也,其爻虽相应而词多不吉,顾其时如何耳。”在张载看来,《咸》卦诸爻之所以大都不吉,其原因在于“失时”。“时”成了判定“感”的正当性的标准。“时”的概念不可以凭空理解,而应将其放在张载自己的经典解读的话语系统中寻求理解。在解释《孟子》“圣之时”的论断时,张载说:“‘圣之时’,当其可之谓时,取时中也。可以行,可以止,此出处之时也。至于言语动作皆有时也。”【417】这里,“时”意味着依具体情况而变的正当性。因此,“圣之时”既是对有所限定的具体情况的正确把握,将自己置于具体状况的约束之下,同时又是对一切具体状况的超越。这里呈示给我们的,正是一种真正的、具体的普遍性,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种属之类的抽象的普遍性有别。这样一来,“失时”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为有限的状况拘蔽,从而部分地丧失了自己的超越的普遍性。事实上,在张载的思考中,这种真正的普遍性正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本质:“谷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声;圣人之神惟天,故能周万物而知。”【418】由此,人物之间的“客感”及与之相应的“通”,表面上构成了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而实质上倒恰是其“壅”“蔽”的表征。
1702055984
1702055985 真正的“感”必是普遍性的:
1702055986
1702055987 咸之为言皆也,故语咸则非事。【419】
1702055988
1702055989 这里,“皆”应读作“都”,是无所不包之意。“语咸则非事”,事与理相对,因此,只要说到咸,就落到了理的层面,而理必是普遍性的。
1702055990
1702055991 与“壅”“蔽”相对的超越的普遍性,只有到了“大人”这一成德的阶段,才能真正达到:
1702055992
1702055993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末如之何矣。
1702055994
1702055995 与“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相对的,是“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而后者无疑是“通”的具体表达。圣人“用感”,【420】以“通天下之志”,【421】从而达到“俱立”咸“成”。圣人所以感人心的根据在于“天理”,而“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422】
1702055996
1702055997 三、感与性
1702055998
1702055999 在上述有关“感”与“通”的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张载关于“性”的思考。《正蒙·乾称篇》中有这样一个颇费思量的论述:
1702056000
1702056001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自注:在天在人,其究一也)。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423】
1702056002
1702056003 “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这一表达,向我们指明了“感”与“性”这两个概念在张载思想中的本质关联。材料的第二句为第一句的理解提供了视野。第二句指出那将屈伸、动静、终始统一起来的东西不可以定义(名之),而只能权宜地指称(谓之)。在这一视野里,“感”与“性”也就成了对同一东西的不同侧面的称谓。在前述“神”与“体”的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出对此句的更为确切的解释。“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这里“妙万物”就是“鼓”“天下之动”的意思;“体万物而谓之性”,“体万物”就是内在于万物而又能引生内而见诸外的作用。这样一来,“感者性之神”,指的就是“感”是“性”的鼓动万物的作用;而“性者感之体”,指的就是“性”内在于“感”、引生“感”,同时自身又是静的。“性”和“感”指称的正是超越万物自身有限的形气的作用。
1702056004
1702056005 《正蒙·诚明篇》曰:
1702056006
1702056007 性其总,合两也;命其受,有则也;不极总之要,则不至受之分,尽性穷理而不可变,乃吾则也。天所自不能已者谓命,[物所]不能无感者谓性。虽然,圣人犹不以所可忧者而同其无忧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424】
1702056008
1702056009 这一段在文本上有歧异。“物所”二字是《张载集》的编者依《朱子语类》增补的。【42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所用文本,无“物所”二字。【426】《正蒙·诚明篇》有“天所性者通极于道”和“天所命者通极于性”【427】这样的表述,从文句结构上的关联看,文本中应无“物所”二字。我们注意到,在“天所性者”和“天所命者”这样的表达中,“性”和“命”均用作动词。而“天所自不能已者”是对“天所命者”的进一步解释,由此,后一句“不能无感者”也就是对“天所性者”的解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确定“不能无感者谓性”实际上是承上句的文势而省略了“天所自”三个字的结果。“天所自”标明的是“性”和“命”的形上根源。因此,“不能无感者谓性”所说的就是人性是从天禀受而来的“不能无感”这一本质的倾向和可能性。
1702056010
1702056011 《正蒙·诚明篇》又说:
1702056012
1702056013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未之学也。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有形而言尔。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428】
1702056014
1702056015 在《正蒙·乾称篇》中有另一段类似的论述:“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然有不至,犹难语性,可以言气;行同报异,犹难语命,可以言遇。”【429】“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云云,表明此节所论说的“性”是天命之性,是“性”的本然之体。“天所性者通极于道”与“性通极于无”是同一思想的不同表达。这里,“道”和“无”当指作为“性”的形上根源的太虚本体。“性通乎气之外”,而“气无内外”,这里所说的气是在说人和物的具体而有限的形气,假此而言,故有内外之别。“性”是超越人的有限形气(或形气之私)的根源性的倾向。正是这一根源性的倾向,使人能从形气的拘蔽中通达出来,超越由一己的形气之私所造成的隔阂,从而建立起与他者的关联。“性”作为超越自身有限形气的本质倾向,自然“不能无感”,也自然会感而遂通。
1702056016
1702056017 四、余论
1702056018
1702056019 张载对“感”的强调,是与北宋儒学的思想氛围息息相关的。
1702056020
1702056021 二程对于“感”也极为重视,如说:
1702056022
1702056023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430】
1702056024
[ 上一页 ]  [ :1.7020559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