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5925
《正蒙·乾称篇》曰:
1702055926
1702055927
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
1702055928
1702055929
“感”是世界中未尝须臾止息的真实作用。
1702055930
1702055931
“感”发生在因气聚而有形的物之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405】有气聚之“客形”,方有“客形”间的“客感”。
1702055932
1702055933
然而“感”的发生之所以可能,并不仅仅有聚而成形这一个条件。物之间能“感”的前提还在于物之间的相异:
1702055934
1702055935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406】
1702055936
1702055937
然而,如果万物之间的差异被绝对化,则万物之间的相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张载对异的突出强调,实质上是“一能合异”的“感”的观念环节:“若非有异则无合。”【407】
1702055938
1702055939
《正蒙·乾称篇》中的另一则材料颇值得注意:
1702055940
1702055941
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无内外之合,无耳目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人能尽性知天,不为蕞然起见则几矣。【408】
1702055942
1702055943
这里,张载明确区分天之“所感所性”与人物之“感”的不同:天的所感,只是乾坤、阴阳二端之间的相感,没有人和物那样的内外分别,也无需耳目等感官的引领和作用,因而也就不是人和物之间的那种类型的“感”。“蕞然”这个词指出人与物之间“感”的狭隘。在个殊的人物中间,只有能“尽性知天”的圣人,其所感与天相近(几)。于是我们看到,“感”被分成了三类:其一,天的乾坤、阴阳的“二端”之“感”,此种“感”是周普无私的;其二,人与物之间的合异之“感”,此种“感”是“蕞然”拘蔽的;其三,能“尽性知天”的圣人之感,而圣人之“感”即是由人的“蕞然”之“感”向天之“感”的复归。
1702055944
1702055945
对于圣人之“感”,《正蒙·太和篇》中有这样的论述:
1702055946
1702055947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409】
1702055948
1702055949
圣人之“感”是渊源于太虚的“无感无形”与人物之间的“客感客形”的统一。而这一统一就是向天之“感”的复归。“大率天之为德,虚而善应,其应非思虑聪明可求,故谓之神,老氏况诸谷以此。”【410】一方面,天本太虚“无感无形”之德;另一方面,“上天之载,有感必通”,又是虚而善应的。
1702055950
1702055951
作为世界中真实的作用,物之间的感是多种多样的:
1702055952
1702055953
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圣人感人心以道,此是以同也;或以异而应,男女是也,二女同居则无感也;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如虎先见犬,犬自不能去,犬若见虎则避之;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若以爱心而来者自相亲,以害心而来者相见容色自别。“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风动之也;圣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人欲老其老,此是以事相感也。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感,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411】
1702055954
1702055955
这些“感”之中,只有圣人的感是正感。圣人之感的实质在于同,“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412】
1702055956
1702055957
二、感与通
1702055958
1702055959
“感”的结果是“通”。《正蒙·太和篇》曰:
1702055960
1702055961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413】
1702055962
1702055963
由“感”至“通”,是由“两”而至于“一”的过程。彼此相异的物,由“感”的合异的作用,而建立起相通的关联。
1702055964
1702055965
与“通”相对的是“碍”和“壅”:
1702055966
1702055967
太虚则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414】
1702055968
1702055969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虚”、“清”、“神”和“通”(无碍),与“形”、“浊”和“碍”构成了存在状态的两个极端。在这一论述中,“通”的根据在于“太虚”,“通”可以看做是对由“形”而生的“碍”的超越。然而,这样一来,就引生出一个问题,为形气所限的具体的事物是否有与其“客感”相应的“通”呢?
1702055970
1702055971
《正蒙·太和篇》云:
1702055972
1702055973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声闻具达,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415】
1702055974
[
上一页 ]
[ :1.7020559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