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7727e+09
1702057727 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常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内外交正,本末不遗,条理如此,而后可以言无弊。【929】
1702057728
1702057729 此所谓“知常在先”,是从知行关系中的行必有其所行者和所以行者而言,而不是凭空冥行来说的。也就是说,在知行关系这个特定问题内,应当是先有知。但知常在先,并不等于行一定在后,而是行紧随于知,也就是有知即有行,知行不可割裂,而是紧密相关,相互并进。在这个意义上,张栻所说知行关系已带有明显的知行合一的倾向。
1702057730
1702057731 总之,张栻早年从其父受学,后又问学胡宏,对于孔孟儒学,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解,对北宋以来的道学尤其是程氏之学做出了较全面的继承和推进,确乎是一代儒宗。黄宗羲评曰:“南轩之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盖由其见处高,践履又实也。”“五峰之门,得南轩而有耀。从游南轩者甚众,乃无一人得其传。故道之明晦,不在人之众寡尔。”【930】就对张栻学术造诣的评价来说,黄氏此说确乎不虚。然谓“道之明晦,不在人之众寡”,如果指张栻独出诸儒之表,为湖湘学派之核心中坚,而与朱子难分轩轾,则其言盖有为而发。然而,张栻早逝,其学不传,而湖湘一派竟亦趋于消歇,以此而言,则黄氏“众寡”之说亦属合理。
1702057732
1702057733
1702057734
1702057735
1702057736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56]
1702057737 中国儒学史 第十五章 朱熹的儒学思想
1702057738
1702057739 第一节 绪 言
1702057740
1702057741 朱熹(1130—1200)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儒学思想是宋代儒学发展的高峰。从儒学史的角度来看,朱熹对儒学发展所作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花费了毕生时间致力完成并不断加以修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对四书所作的研究,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四书的集结、章句、注释、解说,事实上,他一生的学术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在对于四书的研究之上,死而后已。【931】
1702057742
1702057743 朱熹的四书研究是理学化的四书体系的集中代表。其研究,是在整理、编辑北宋以来儒家(主要是道学,也包括与道学亲缘接近的其他儒者)对四书的解释的基础之上,以二程道学思想为主轴,并经过对北宋以来各家四书解释的全面反思和批判继承,所建立起来的解释体系。由二程在北宋开创的注重四书的学术运动,到朱熹手中真正定型和兴起,并借助后来朱子学派的努力发扬,使四书成为宋元明清儒学思想的新的经典体系。
1702057744
1702057745 朱熹早年就对北宋和南宋初期儒学关于《论语》、《孟子》的解释做过整理和编辑,在四十多岁时写成了《四书集注》初稿,此后一直不断修改。朱熹在晚年守漳州任上把“四书”合刊为一。他对《论语》、《孟子》的注释称为“集注”,对《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所以后来统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在《四书集注》外,他还著有《四书或问》,对《四书集注》中的义理论点和素材取舍加以说明和发挥。本章以《四书集注》为主,论述朱熹儒学思想的特色;但主要不是从解经学的角度观察《四书集注》,而是力图展示朱熹是如何通过《四书集注》阐发其儒学思想的,当然,朱熹在《集注》中阐发的儒学思想体现了新儒学的思想特色,即道学话语形态的儒学思想。
1702057746
1702057747 今本《四书集注》首列有《读论语孟子法》,是朱熹摘录二程关于读《论语》和《孟子》的语录,也表达了朱熹关于阅读《论语》、《孟子》的看法:
1702057748
1702057749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1702057750
1702057751 程子曰:“……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1702057752
1702057753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932】
1702057754
1702057755 朱熹在《集注》中也引程子曰:“凡看《论语》,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933】可见,朱熹赞同二程的解释主张,读书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诠释,理解的要点是经典所表达和蕴涵的圣人之心与意,即圣人为什么作经,圣人要达到什么目的。其次是通过经典了解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及常人与圣人境界的差距所在。理解要“思”,而且要“味”,味就是玩味和体会。这种玩味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深切玩味,玩味要结合切身的体会。最后,玩味的目的是识得圣人的气象,涵养自己的气质。在这个意义上,对四书的阅读和理解是体验的,是实践的。
1702057756
1702057757 朱子关于《论语》和《孟子》的《集注》的叙述特点是:先训读,次解释大意,次引程子及程门谢氏、游氏、杨氏、尹氏等说,其中引程子最多,而后以“愚谓”“愚按”补足之。与二程不同,朱熹注释以字的音读和字义为基础,这不仅继承了汉唐经学注重训诂的长处,也有助于科举时代知识人对于经典音读的统一,更便于初学。所以朱熹的《集注》可以说做到了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这也是它能够被作为教本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很明显,朱子《集注》在训读后的解释大意中,加进了自己的哲学发挥。
1702057758
1702057759 第二节 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
1702057760
1702057761 一、《大学章句序》:知其性与全其性
1702057762
1702057763 在朱子的四书著作中,对《大学》的研究和阐发,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集中地表达了朱子的儒学思想。让我们先来看《大学章句序》:
1702057764
1702057765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1702057766
1702057767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间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1702057768
1702057769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1702057770
1702057771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1702057772
1702057773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1702057774
1702057775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934】
1702057776
[ 上一页 ]  [ :1.7020577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