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7769e+09
1702057769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1702057770
1702057771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1702057772
1702057773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1702057774
1702057775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934】
1702057776
1702057777 《大学章句序》是《大学章句》的要领,也是朱子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此文写于朱子六十岁时,是在朱子整个思想成熟定型之后,也是在他《大学章句》初稿完成十几年之后,所以颇能代表其主要思想。其中包括:
1702057778
1702057779 第一,论大学作为教育制度建立的人性论根据。朱子肯定,人人都具有天所赋予的仁义礼智之性,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知其性、都能全其性。所谓“知其性而全之”,知其性是指对天赋的道德本性能有自觉的了解,全其性是指能完全地保有自己的本性并把它实现出来。为什么人人都有道德本性,却不能知其性、全其性?这主要就是“气质之禀”所发生的影响,气质的驳杂使得人往往偏离了自己的本性。由于在圣人以外,大多数人都受到气质不纯的影响,从这里便产生了人的教育的必要性,以改变和去除气质的这种影响。教育在起源上就是气质纯粹的圣人主持教化教育,以使得人人能够恢复其本性,这就是“复其性”。可见,此篇序文一开始就通过“知其性”、“全其性”、“复其性”这样一些概念,说明了人性的本质内容和现实状态,说明了教育与人性的关系。
1702057780
1702057781 在这种人性论里,以“性”和“气”对举,二者都是个体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要素,也是影响人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的主要因素。性是人的本质,而气质则会造成对于本性的蒙蔽、遮蔽。人必须通过修身而去除气质的消极影响,使本性回复到不受蒙蔽和遮蔽的原初状态。这是朱子《大学》解释的基本哲学框架和出发点,其他具体的解释和发挥都是在此基点上展开的。朱子针对大学教育指出,复其性不是仅仅由个人所能决定和完成的,“君师治教”(君之治、师之教)是一般人得以复其性的重要条件。教化、引导和学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702057782
1702057783 第二,指出古代学校之教,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的教育内容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的教育内容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庶人子弟皆入小学,故小学是全民教育;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故大学是精英教育。以此说明大学以小学为基础,是小学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更多是实践性的教育,大学更多是理论性的教育。西周以来的古代教育是否确如朱子所说,自然并不一定,但从这些说法可以看出朱子对于教育的理解。
1702057784
1702057785 第三,指出化民正俗的重要性。在序文中朱子明白表达出,不仅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全民,所谓“当世之人无不学”;而且即使是大学,也并非只与君子精英有关。他强调大学之教不仅与“学者修己治人”有关,也与“国家化民成俗”有关;不仅与“治隆于上”有关,也与“俗美于下”有关。因为就教育和学习内容而言,儒家的学校教育与佛教不同,对士大夫来说是“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对普通民众则是“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所以,其教育的结果为:“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受教育者经过学习,不会脱离人伦日用,而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性分和职分,在其本职位置上尽伦尽职、尽力尽心。每个人都在其社会职位上尽其力,国家自然就得化民成俗之效了。“性分”指个人命定的社会地位和活动限度,“职分”是指对所处社会地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性分的概念本出自郭象,朱子则由此阐明儒家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即:使人安其性分,尽其职分。
1702057786
1702057787 第四,说明《大学》的作者和思想归属。朱子根据二程“《大学》孔氏之遗书”的说法,认为孔子既非尧、舜这样的“君”,也不是司徒、乐正这样的“师”,无法施行君师之政教;所以孔子在当时只能把古代小学、大学的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于后,《大学》一篇就是对于古代大学明法的阐扬。《大学》对古代大学的阐发,无论是从“规模”之大,还是“节目”之详,都已无余蕴。经的部分是孔子所述,传的部分是曾子所作,前者称圣经,后者称贤传。《大学》思想由孔子传之曾子,再传之孟子;孟子以后,虽然此篇还在,但这个思想便失传了。直到北宋,二程兄弟才开始重视和表彰大学,从《大学》本文中接续了孟子后失传的大学思想,而朱子自己则是继承了二程,为了时代的需要,阐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著成《大学章句》。
1702057788
1702057789 二、《大学》经一章的解释:明德与明明德
1702057790
1702057791 《大学》开篇的文字为:
1702057792
170205779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935】
1702057794
1702057795 朱子将这一段视为“经”,把“康诰曰克明德”以后直至结束的文字视为解释和发明“经”的“传”。先秦文献有经传体,经阐述本旨,传是对经的发挥、解说。朱子认为,掌握了经、传的分别,才能理解《大学》的结构。
1702057796
1702057797 上面所引的这段,在《大学章句》书中被称为“经一章”,“康诰曰克明德”以后的文字被分为“传一章”到“传十章”。由于此书把原无分章的《大学》本文加以分章排序,所以称为“章句”。
1702057798
1702057799 经是最重要的,故朱子把上引的经一章分成若干句,分别进行了审慎的注释。其解释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大学之道”至“则近道矣”;第二部分是从“古之欲明明德”至“未之有也”。照朱子的了解,每一部分各含两节和一个小结。
1702057800
1702057801 先看第一部分:
1702057802
170205780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936】
1702057804
1702057805 《大学章句》一开始便提出了对“大学”的著名解释:“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里的大人,其意义是生理的还是道德的,在这里并没有说明。而是在《大学或问》中得到说明:“或问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也。”小子之学为小学,可见这里的大人是就年龄而言,大学亦是对小学而言。
1702057806
1702057807 然后朱子开宗明义地宣明,《大学》开篇的一句话中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个重要观念,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朱子将其称之为“大学之纲领”,简称“三纲领”。“明明德”的“明德”指心,心有三个特点,一是虚灵不昧,二是心具备众理,三是心能应接事物。就人得乎天的本心而言,是光明不昧的,这就是明德。明德的“明”,既是心知的功能,也是德性的状态。但由于人生而后有气质的偏重,有人欲的蒙蔽,使得本来光明的心变为昏昧的心,本来的光明就被遮蔽了。即便如此,本来的光明还是存在的,虽然部分被遮蔽了,还是会个别地发显的。如同明镜沾染了灰尘,便昏而不明。但明镜虽然沾染了灰尘,它本来的明亮并没有消失,只要擦去灰尘,就能回复其本来的明亮。如果是一块木板,即使把它沾染的灰尘擦去,也不会呈现明亮,因为木板没有“本体之明”。人只要根据在日常生活中发显的光明,加以“明”的功夫,就可以回复到元初的光明。可见明德所指的心,是指本心,“明明德”就是明其本心。本心也称为心之本体。所谓“明明德”,具体说,即用明的功夫,去除气质的影响,恢复心之本体的光明。可见,朱子的解释是把“明明德”解说为复其本心之明,这一把“明明德”加以心性化的诠释,构成了他整个《大学》解释的基础,也是理学家《大学》诠释的基本特点。
1702057808
1702057809 “亲民”的“亲”,朱子根据二程的意见,参考传文中对“新”的强调,认为当作“新”,即新民。新和明一样,都是动词,朱子以新为除旧之意,就是说,一个经过大学教育的人,不仅要自己明明德,还要新民;新民意味着使人民都能够去其本心的染污而明其明德。其具体意义当是指教化民众,使人民能够自新自明。
1702057810
1702057811 “止于至善”是指“明明德”和“新民”应该达到的目的和境界,“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指出至善是根本的价值原则。由于用“事理当然”解释善,使得朱子得以把“理”和“天理”的观念引入其中,把“天理——人欲”的对比引入对“止于至善”的界定和解释,从而,“止于至善”就是最充分地实现天理,最完全地去除人欲。
1702057812
1702057813 以下解释定、静、安、虑、得:
1702057814
170205781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937】
1702057816
1702057817 定、静、安、虑、得都是指心而言,定是心志有定向,静是心无妄动的状态,安是从容安详,虑是思考周密,得是能得其所止。由于“知止”是接着“止于至善”讲的,所以这五者应当是“止于至善”的道德意识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状态和境界。
1702057818
[ 上一页 ]  [ :1.7020577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