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8649e+09
1702058649
1702058650 先生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伯敏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1144】
1702058651
1702058652 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1145】
1702058653
1702058654 从上引前段文字看,李伯敏发问有朱子学的倾向,陆九渊直以发明本心之理答之;所谓研究物理,实质是研究心中之理,体认本心。后一段文字顺此而下,以减担为务。陆九渊以研究物理和减担释格物,意在破除外累,夺去传注,专主本心。陆九渊认为,照此实行,则胜心可去,此心也就公平正直。就此而论,陆九渊的格物说与朱熹大异,而与王阳明的格物说有相通之处。
1702058655
1702058656 经过格物和剥落,陆九渊认为,可以实现本心自立,做到自然自在。陆九渊说:“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1146】心无系累,自然自在,从里而外,自然轻清灵活。顺此涵养,便可达于圣贤。如何涵养?陆九渊认为,涵养就是使人心常活,常有自适之意,人心适意即是“学问根源”。【1147】去除物欲和私意,恢复本心的自立自主、适意灵活的性状,即使初始状态只是涓流,只要自信勇进,便可成为江河。陆九渊说:
1702058657
1702058658 涓涓之流,积成江河。泉源方动,虽只有涓涓之微,去江河尚远,却有成江河之理。若能混混,不舍昼夜,如今虽未盈科,将来自盈科;如今虽未放乎四海,将来自放乎四海;如今虽未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将来自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然学者不能自信,见乎标末之盛者便自慌忙,舍其涓涓而趋之,却自坏了。曾不知我之涓涓虽微却是真,彼之标末虽多却是伪,恰似担水来相似,其涸可立而待也。【1148】
1702058659
1702058660 这即是要学者确立本根,一如涓涓泉水,虽微却是真,因其真而“混混”不竭,不舍昼夜,终可成为江河,达至全盛。相反,随波逐末,则一如担水自溉,因其伪而无源,虽多亦易于枯竭。此外,陆九渊还要求学者持敬,多次提到“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这实是以敬畏来涵养本心。朱熹理学也多讲持敬。就方法意义言,陆九渊和朱熹对“敬”的理解,并无二致。
1702058661
1702058662 综合上述,陆九渊的本心观念以至他的全部心学体系,就方法论讲,可概括为“简易”二字,此即他所一贯强调的“易简工夫”。为完善本心学说,实现对儒学的心学化理解,陆九渊的简易方法从辨志入手,首重确立儒家的道德理性原则,继而针对不同的毛病,开出了诸如剥落、格物、涵养等具体方法。尽管这些具体方法基本上是在接引学者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病痛而随机提出,看起来似乎只能当做治病之方,而很难说与陆九渊本人的主体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然而,实际上,包括这些具体方法在内的全部方法论内容,不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陆九渊的学术主张和思维模式,而且也体现了陆九渊在创新儒学过程中的方法论上的自觉。因此,详细讨论陆九渊学术思想的方法论问题,显得很有必要。
1702058663
1702058664 第四节 心学与实学
1702058665
1702058666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不时遭到责难,宋明新儒学受到的责难更多。作为心学运动的创发者,陆九渊独标本心之学,超迈自信,以孟子真传自命。他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1149】相应地,诋陆学为空疏不实者亦尤甚。然则,陆九渊反复强调实学实行的重要,明确提出心学即是实学,并将心学切实地付诸实行实践。对此,下面作一阐论。
1702058667
1702058668 把学术思想分为讲明和践履或知和行,并力主二者统一,可以说是传统儒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在心学一派,也是如此主张。陆九渊说:
1702058669
1702058670 为学有讲明,有践履。《大学》致知、格物,《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孟子》始条理者智之事,此讲明也。《大学》修身、正心,《中庸》笃行之,《孟子》终条理者圣之事,此践履也。……然必一意实学,不事空言,然后可以谓之讲明。若谓口耳之学为讲明,则又非圣人之徒矣。【1150】
1702058671
1702058672 这里,陆九渊通过对传统儒家经典的判解,把儒家学说分为讲明和践履二端,并认为只有将讲明与践履结合起来,务求实学,才算是符合圣人之学的宗旨;反之,徒事口耳之学,则只是空言,而非实学,非圣人之学。在陆九渊,实学与践履,盖用语不同,其意则一。讲明之学,若非究到实理,或不能见诸践履,即为空言,为空疏之学。陆九渊说:
1702058673
1702058674 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事。实行之人,所谓不言而信,与近时一种事唇吻、闲图度者,天渊不侔,燕越异向。【1151】
1702058675
1702058676 吾所明之理,乃天下之正理、实理、常理、公理,所谓“本诸身,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学者正要穷此理,明此理。【1152】
1702058677
1702058678 实学的根据在于“宇宙间自有实理”,实理的特点是以人自身为根本和发端,扩充周遍,则与往古来今之圣贤庶民、天地鬼神都可相互参证而没有任何差谬。从这个意义讲,实理又可称之为正理、常理、公理。为学的目的在于究明实理,得到实理的学术便有实行,有实事。要之,实理与实学、实行、实事一体相联;不得实理,则无实行实事,只是口耳空疏之学。实学与空言势不相容,直有天渊之别。
1702058679
1702058680 陆九渊所谓实学,就是指的心学。他说:
1702058681
1702058682 义理所在,人心同然。……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亦一也。【1153】
1702058683
1702058684 只与理会实处,就心上理会。……须是血脉骨髓理会实处始得。凡读书皆如此。【1154】
1702058685
1702058686 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1155】
1702058687
1702058688 一实了,万虚皆碎。【1156】
1702058689
1702058690 按上引文字,可知两层意思,一是陆九渊以心学为儒学的旨归,把儒家的修齐治平皆归诸心学,秉此心学即究明心中之理,则处于贫贱、富贵、死生、祸福等悬殊境状中,人生态度和心理感受并不因之而改变,而是稳定恒常的。一是以心学为实学。陆九渊自谓平生学问“只是一实”,而当有人说他的学问除了先立乎其大者,全无伎俩,陆九渊闻言即加首肯。可见,发明本心之学即是陆九渊所反复强调的实学。由上述两点,可以知道,陆九渊通过心学即是实学,而心学又为儒学之正见的叙述,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应当把儒学理解为实学,凡不讲求实理的学术都是虚妄之见,在实学面前不足称道。
1702058691
1702058692 以儒学为实学,或者并非陆九渊首发之论。然于驳斥以儒学为空疏不实、不求实效之学的看法,并切实推行心学,从而广收儒学之效,则陆九渊为功不细。下面,从两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
1702058693
1702058694 首先,破除世儒习见,以功利实效为儒学的应有之义。陆九渊说:
1702058695
1702058696 世儒耻及簿书,独不思伯禹作贡成赋,周公制国用,孔子会计当,《洪范》八政首食货,孟子言王政亦先制民产、正经界,果皆可耻乎?【1157】
1702058697
1702058698 或言介甫不当言利。夫《周官》一书,理财者居半,冢宰制国用,理财正辞,古人何尝不理会利,但恐三司等事,非古人所谓利耳。不论此,而以言利遏之,彼岂无辞?【1158】
[ 上一页 ]  [ :1.7020586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