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8999
1702059000
【8】 对于《周易口义》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是书在宋时固以义理说易之宗也。”
1702059001
1702059002
【9】 《四库全书总目·易数勾隐图》。
1702059003
1702059004
【10】 如刘牧《易数勾隐图》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然则三才之道,上中下之位。三才之用,舍五行则斯须无以济矣。至于人之生也,外济五行之利,内具五行之性。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木性仁,火性礼,土性信,金性义,水性智。是故圆首方足,最灵于天地之间者,蕴是性也。人虽至愚,其于外也日知,由五行之用其于内也。或蒙其性而不循五常之教者,可不哀哉?”(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种以五行之性推阐人性,进而强调五常之教的思理,与北宋儒学的义理精神实相贯通。
1702059005
1702059006
【11】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4页。
1702059007
1702059008
【12】 《四库全书总目·周易口义》云:“考《伊川年谱》称:‘皇祐中游太学。海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导,得先生所试,大惊。即延见,处以学职。’意其时必从而受业焉。世知其从事濂溪,不知其讲《易》多本于翼之也。”
1702059009
1702059010
【13】 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1702059011
1702059012
【14】 《四库全书总目》,第5页。
1702059013
1702059014
【15】 程颐:《伊川易传》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02059015
1702059016
【16】 《伊川易传》卷二。
1702059017
1702059018
【17】 《周易口义》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02059019
1702059020
【18】 《伊川易传》卷一。
1702059021
1702059022
【19】 晁公武曰:“程正叔解,颇与翼之相类。”《宋元学案》,第29页。
1702059023
1702059024
【20】 《周易口义》卷十二。
1702059025
1702059026
【21】 胡瑗曾于景祐三年和皇祐二年两度参与钟律的校订和制作,并著有《皇祐新乐图记》。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239—241页。
1702059027
1702059028
【22】 《周易口义》卷一。
1702059029
1702059030
【23】 《周易口义》卷一。
1702059031
1702059032
【24】 《周易口义》卷一
1702059033
1702059034
【25】 如王弼《周易注》卷一云:“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就是以此来解释这个字的。
1702059035
1702059036
【26】 近来颇有学者欲超越传统的道统观,重塑北宋儒学的谱系。虽然在很多局部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深刻新颖的见解,但总体看,多有牵合勉强之弊。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1702059037
1702059038
【27】 据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云:“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嗟之。”(《欧阳修全集》,第45页。)此种典范的作用,对于当时师道的重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702059039
1702059040
【28】 《宋史·孙复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2833页。
1702059041
1702059042
【29】 孙复:《信道堂记》,《孙明复小集》。
1702059043
1702059044
【30】 在《答张洞书》中,孙复曾将董仲舒列为汉唐之间能“终始仁义,不叛不杂”的贤者之一。然而在《信道堂记》和《上孔给事书》中,却又将其排除在“五贤”之外。这可能与其经学立场有关。孙复治《春秋》,“不惑传注”,且在《寄范天章书》中,对《公羊》、《穀梁》和《左氏》,皆有所攻驳。而董仲舒发挥《春秋》之旨,多主《公羊》。
1702059045
1702059046
【31】【32】 《孙明复小集》。
1702059047
1702059048
【33】 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欧阳修全集》,第457页。
[
上一页 ]
[ :1.7020589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