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58949e+09
1702058949
1702058950 从上面关于道统的叙述可以看出,叶适的思想主张是道德义理与治教人事相结合,道德义理通过事功得以体现出来,反对脱离事功以言义理。他说:
1702058951
1702058952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1258】
1702058953
1702058954 在道义与功利的关系问题上,叶适主张二者兼顾,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而道义光明,也就是说利的实现即是道义的体现。而董仲舒之论,却是疏阔不切实用。叶适甚而明确提出仁义礼乐无分子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他说:
1702058955
1702058956 言仁义礼乐必归于唐、虞、三代,儒者之功也;言仁义礼乐至唐、虞、三代而止,儒者之过也。仁义礼乐,三才之理也,非一人之所能自为;三才未尝绝于天下,则仁义礼乐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古之圣人由之而知,后之君由之而不知。知之者以其所知与天下共由之,而不知之者亦以其所不知与天下共由之,是则有差矣,然而仁义礼乐未尝亡也。儒者之述道,至秦汉以下则阙焉,其意以为唐、虞、三代之圣人能自为之欤?
1702058957
1702058958 举三代而不遗两汉,道上古而不忽方来,仁义礼乐绳绳乎其在天下也。【1259】
1702058959
1702058960 叶适认为,儒者对于仁义礼乐的探究有功有过,其功在于论仁义礼乐必溯源于唐、虞、三代,其过在于论仁义礼乐至唐、虞、三代而止,即三代以下仁义礼乐不存。叶适提出一个观念,即仁义礼乐是“三才之理”,三才贯通古今,仁义礼乐当然也就流行于天下古今。故此,叶适主张“举三代而不遗两汉,道上古而不忽方来”,也就是仁义礼乐无时不有,三代两汉、往古来今都有仁义礼乐在其中。
1702058961
1702058962 对于“道”的历史存在和作用,叶适也是主张无分子三代与汉唐。他说:
1702058963
1702058964 道不可见,而在唐、虞、三代之世者,上之治谓之皇极,下之教谓之大学,行之天下谓之中庸,此道之合而可名者也。其散在事物,而无不合于此,缘其名以考其实,即其事以达其义,岂有一不当哉!
1702058965
1702058966 故夫昔以不知道为患,而今以能明道为忧也。夫上有治,下有教,而道行于天地万物之中,使无以异于汉、唐、三代之世,然后可以无憾。【1260】
1702058967
1702058968 如前所述,道始于尧、舜、三代,道是一个总名,分开来讲有不同的所指,从政治来讲道就是皇极,从教化来讲道就是大学,从运行于天下来讲道就是中庸。道分散在万事万物之中,但又无不合于治、教、行这样三个方面。对于道的认识,可以根据其名来考核其实,也可以通过事物来了解道的含义。三代而后,也可以通过治、教和道行于天下三个方面来达到唐、虞、三代这样的理想社会。对于道的含义,叶适也从哲学的角度作了论述:
1702058969
1702058970 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凡物之形,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偶、离合、经纬、纪纲,皆两也。夫岂惟此,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一物无不然,而况万物;万物皆然,而况其相禅之无穷者乎!
1702058971
1702058972 然则中庸者,所以济物之两而明道之一者也,为两之所能依而非两之所能在者也。水至于平而止,道至于中庸而止矣。【1261】
1702058973
1702058974 道根源于一,道也只是一个,道又是不可见的,通过相互对待、对立的两面的交互作用和变化表现出来。所谓两,是指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偶、离合、经纬、纪纲等,包括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两面。万事万物无不有两面,两面的交替变化便体现了道的运动和作用。中庸是一种至高至善的准则,物的两面以中庸为依据而达到交替变化中的平衡,道则以中庸为极致。不过,叶适对于一物之两如何运动变化似并没有详细阐述,即使是对于《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并没有展开阐释。他说:“一阴一阳,氤氲而眇微,至难明也。”“道者,阳而不阴之谓也。一阴一阳,非所以谓道也。”【1262】所谓一阴一阳氤氲而眇微,说的是阴阳的微妙变化,其间的微妙之处确实“难明”。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所谓一阴一阳“非所以谓道”,也就是指阴阳本身及其变化不即是道。此说也无问题。可是,叶适所谓“道者,阳而不阴之谓也”,确乎难以索解。可以说,叶适对于道如何“成于两”的问题并没有作深入系统的阐述,而这个问题正是宋儒所较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1702058975
1702058976 除了提出“道原于一而成于两”以外,叶适还对道与物的关系作有论析。他说:
1702058977
1702058978 古诗作者无不以一物立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道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此圣贤经世之业,非习为文词者所能知也。【1263】
1702058979
1702058980 这即是说,有物即有道,物在道在。物有固定的处所,道则没有固定的处所,因而道可以兼该万物,物则有限定性。如果固执于物,则不能达到对道的了解和把握。道虽然广大,具备众理,统摄万事,但道要发挥作用,则终究需要落实在物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物不至于流散。圣贤经世之业,也就表现在能够很好地处理道与物的关系,以道兼该万物。由于叶适把道和物看做同时存在,并不认为道可以先于物而存在,因而对于《老子》所谓先天地生的道持反对态度,认为“未有于天地之先而言道者”。【1264】总之,叶适关于道的看法,以道不离物、物在道在为主,这也与他关于道统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
1702058981
1702058982 总括上述,叶适作为永嘉事功之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基于对现实问题和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切,广泛地探讨了各种现实的和学术的问题,他的一系列主张和看法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其儒学思想而言,叶适对于儒学的学统和道统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检讨,他的主要看法是儒家道统从来就是与现实的政教、礼乐、人事密切相关的,没有先于物、离开物而独立存在的道。儒家素来所讲的道德性命,也是“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1265】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叶适对于孟子以后以至道学都有所批评,以为孟子以后的儒学难免有离物言道的病痛。与永嘉之学的前辈如薛季宣、陈傅良相较,叶适的儒学思想表现出对于儒学道统历史、儒学道德性命及其与现实社会关系的密切关注和系统阐述,从理论上深化了事功之学。故而全祖望评论说:“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1266】所谓“一洗之”,当主要指思想的系统化而言,也就是不仅仅关注礼乐制度,而是深入到道统及道、物关系的论说。同时,叶适所论的问题也超出了其前辈所论的范围。所有这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1702058983
1702058984 注 释
1702058985
1702058986 【1】 余英时教授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虽对此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但也未能从根本上动摇“这一疏远的背景”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参见《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64—65页。
1702058987
1702058988 【2】 孙复:《上孔给事书》,《孙明复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02058989
1702058990 【3】 参见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3—40页。在排斥释老、贬抑浮文上,石介是最为激烈的。他为此专门撰写《怪说》一文,以佛、老和倡导西昆体的杨亿为“三怪”,参见《徂徕集》卷五。
1702058991
1702058992 【4】 黄百家曾转引黄震《日抄》对三先生的评价:“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73页。
1702058993
1702058994 【5】 欧阳修:《文忠集》卷二五,《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第389页。
1702058995
1702058996 【6】 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页。
1702058997
1702058998 【7】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215页。
[ 上一页 ]  [ :1.7020589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