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59971
1702059972
【519】 《二程集》,第9页。
1702059973
1702059974
【520】 万物之间无所不在的感通之理,正好对治释氏断绝人伦的教法。
1702059975
1702059976
【521】 《二程集》,第33页。
1702059977
1702059978
【522】 万物差异之理的确立,除了对治墨子的兼爱思想,似也指向佛教的众生平等观。
1702059979
1702059980
【523】 《二程集》,第84页。
1702059981
1702059982
【524】 《二程集》,第29页。
1702059983
1702059984
【525】 《二程集》,第47页。
1702059985
1702059986
【526】 《二程集》,第31页。
1702059987
1702059988
【527】 《二程集》,第54页。
1702059989
1702059990
【528】 《二程集》,第56页。
1702059991
1702059992
【529】 《近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6页。《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中载有一段相近的论述:“出入之息者,阖辟之机而已,所出之息非所入之气,但真元自能生气,所入之气正当辟时随之而入,非假此气以助真元也。若谓既反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复何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宋元学案》,第592页。
1702059993
1702059994
【530】 《近思录》,第16页。
1702059995
1702059996
【531】 《张载集》,第7页。
1702059997
1702059998
【532】 朱子对此有更为明确的批评:“问:‘横渠说:天性在人,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理一也。又言: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先生皆以其言为近释氏。冰水之喻,有还元反本之病,云近释氏则可,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盖谓性之为体本虚,而理未尝不实,若与释氏不同。’曰:‘他意不是如此,亦谓死而不亡耳。’”《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2536页。
1702059999
1702060000
【533】 《朱子语类》,第2537页。朱子这一批评是否谛当,是可以讨论的。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即对此类批评持否定的意见,参见《心体与性体》,第416页。事实上,张载对佛教生死观的批评,并非如朱子所说的那样,着眼于轮回之说。《正蒙》里对佛教批评的是“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也就是说,佛教生死观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轮回,而在于其主张寂灭,是往而不反之理。
1702060001
1702060002
【534】 《二程集》,第81页。
1702060003
1702060004
【535】 《二程集》,第17页。
1702060005
1702060006
【536】 《二程集》,第73页。
1702060007
1702060008
【537】 《二程集》,第117—118页。引述时标点有细微的调整。
1702060009
1702060010
【538】 《宋元学案》,第569页。
1702060011
1702060012
【539】 陈来:《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4页。
1702060013
1702060014
【540】 《二程集》,第120页。
1702060015
1702060016
【541】 《二程集》,第118页。
1702060017
1702060018
【542】 《二程集》,第127页。
1702060019
1702060020
【543】 《二程集》,第119页。
[
上一页 ]
[ :1.7020599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