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60427
1702060428
【761】 《上蔡语录》卷一。
1702060429
1702060430
【762】 《上蔡语录》卷三。
1702060431
1702060432
【763】 《上蔡语录》卷二。
1702060433
1702060434
【764】 《二程集》,第429页。
1702060435
1702060436
【765】 《宋史·道学二》,第12738页。
1702060437
1702060438
【766】 《杨龟山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1702060439
1702060440
【767】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指出:“乃知青苗不许抑配之说,亦是空文。”《苏轼文集》,第735页。
1702060441
1702060442
【768】 《语录三》,《杨龟山集》卷十二。
1702060443
1702060444
【769】【771】 《神宗日录辨》,《杨龟山集》卷六。
1702060445
1702060446
【770】 《苏轼文集》,第732页。
1702060447
1702060448
【772】【773】 《杨龟山集》卷六。
1702060449
1702060450
【774】 《语录二》,《杨龟山集》卷十一。
1702060451
1702060452
【775】 《杨龟山集》卷七。
1702060453
1702060454
【776】【777】 《杨龟山集》卷七。
1702060455
1702060456
【778】 《与陆思仲》,《杨龟山集》卷三。
1702060457
1702060458
【779】 《宋元学案》,第951页。
1702060459
1702060460
【780】 《语录四》,《杨龟山集》卷十三。
1702060461
1702060462
【781】 《语录一》,《杨龟山集》卷十。
1702060463
1702060464
【782】 《与杨仲远三》,《杨龟山集》卷十六。
1702060465
1702060466
【783】 《语录一》,《杨龟山集》卷十。
1702060467
1702060468
【784】 《杨龟山集》卷十。
1702060469
1702060470
【785】 《答杨时论西铭书》,《二程集》,第609页。杨时回复程颐的书信中说道:“《西铭》之旨,隐奥难知,固前圣所未发也。前书所论窃谓过之者,特疑其辞有未达耳。今得先生开论丁宁,传之学者,自当释然无惑也。”(《龟山集》卷十六《答伊川先生》)由此可知,杨时最初的质疑也主要是着眼于《西铭》的文字表述,而非其义理。
1702060471
1702060472
【786】 《答胡康侯一》,《杨龟山集》卷二十。
1702060473
1702060474
【787】 《语录四》,《杨龟山集》卷十三。
1702060475
1702060476
【788】 程颐说:“仁道难名,惟公近之,非以公便为仁。”《二程集》,第63页。
[
上一页 ]
[ :1.7020604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