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3965e+09
1702063965
1702063966 【60】 见《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五六册,第396页。
1702063967
1702063968 【61】 《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824页。
1702063969
1702063970 【62】 《方正学论》,《方苞集》集外文,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702063971
1702063972 【63】 《明史》卷二七五,第7048页。
1702063973
1702063974 【64】 见张常明编注《缑城正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02063975
1702063976 【65】 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五八册,第1002页。
1702063977
1702063978 【66】 《明儒学案·师说》,第1页。
1702063979
1702063980 【67】 《缑城正气集》,第168页。
1702063981
1702063982 【68】 《缑城正气集》,第168页。
1702063983
1702063984 【69】 《城正气集》,第23页。
1702063985
1702063986 【70】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第1044—1045页。
1702063987
1702063988 【71】 见王家范、程念琪《论明初对洪武政治的批评——方孝孺的政治理论与建文帝的政策改革》,载《史林》1994年第3期。
1702063989
1702063990 【72】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书传会选》,见《日知录集释》,第813页。
1702063991
1702063992
1702063993
1702063994
1702063995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73]
1702063996
1702063997 中国儒学史 第一章 明代初年的儒学
1702063998
1702063999 明初儒学,承续元代,其代表人物,皆元代儒学之支与流裔。元末明初因战乱,士多隐于山林岩穴,特别是大江以南,骨骾之士多不愿就元朝官,隐居读书。后朱元璋起兵反元,儒士应朱元璋诏命,出来辅佐文治,多在军中掌文翰。故明初儒者多文才之士,且留心事功,非如宋元时的理学经生之儒。此外,因元朝表彰朱子学,明初儒士多为朱子学者,继承朱子涵养用敬、致知格物的为学方向,多笃实清劲。且承朱子余绪,以经学为本,理学从经学中出,文章、事功皆本于经学。曹端、薛瑄之后,性理之学才逐渐深入。此外,宋元之儒多喜佛道二氏之学,以为儒学之助,故多不讳佛道,这一点也影响到明初诸儒。明初儒学的代表人物有宋濂、方孝孺等。
1702064000
1702064001 第一节 宋濂对中原文献之学的传承
1702064002
1702064003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元至正年间,曾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但辞不赴。朱元璋攻下南京,称吴王,招纳儒士入其幕下。宋濂由李善长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任以江南儒学提举。明朝建国后,曾为太子经筵、《元史》总裁官、翰林学士、国子司业。洪武六年(1373),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并赞善大夫,前后充侍从十九年。《明史》本传说他:“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1】宋濂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甚得朝野推重,一生宠遇隆渥。虽晚年坐其孙宋瓒事举家安置茂州,死于赴谪途中,但一生因谨慎勤恪,宦途通顺。他的著作,多属为人所写之碑传、铭状、序跋,专门的哲学著作不多,仅《龙门子凝道记》差能代表他的思想。他的文字,无论何种体裁,皆清新雅致,自然天成,但又文采绚烂,法度谨严。同为明初著名才士的王祎称赞他的文章:“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翩然骞举,不沾尘土;辞调尔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皴前陈,应接不暇。非才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于斯?”【2】洵为一代制作大匠。
1702064004
1702064005 宋濂之学出于乡贤黄溍、柳贯、吴莱、闻人梦吉。此四子学承元代金华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何、王、金、许皆黄榦后学,而黄榦为朱熹亲传。宋濂从闻人梦吉学《春秋》,从其他三人学古文辞。清初著名学者全祖望曾说,金华之学,自白云许谦起,渐流入章句训诂,对道的体认已浅,少深造自得之语。金华之学至此而一变。至黄溍等,流入文辞一路,多文章之士,金华之学再变。至宋濂则羼入佛学,金华之学又一变。【3】但观宋濂之学,以经学为根底,以司马迁、班固文章之学为充括。佛学,宋濂确尝深造有得,观其所作诸高僧塔铭、碑传、行状等可知。他的儒学,一以朱子学为正,以道德性命为根底,以文章为道德性命的开发。佛学则心灵之沃润,生命之韵致。二者非一非二。儒学则纯正之儒学,注重锤炼德性,砥砺操守,以孔孟尽性至命之旨为归。佛学则纯正之佛学,一以明心见性,正见正行为最高宗旨。两者虽有融合,但不简单比附。此种境界是两种学养皆达于高明之域,又有洞达之器识、深湛之修养功夫的人方可达到。宋濂是明儒中绝少能达此境界的学者之一。
1702064006
1702064007 宋濂平生好学,但守志清淡,喜思天人之道,而参之经史。他的作品,是他的中原文献之学在文章之道上的鲜明体现。宋濂以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传人自许,对吕祖谦极表敬仰,并托物引类,作《思媺人辞》以颂之。曾说:
1702064008
1702064009 吾乡吕成公实接中原文献之传,公殁始余百年而其学殆绝,濂窃病之。然公之所学,弗畔于孔子之道也。欲学孔子,当必自公始。此生乎公之乡者,所宜深省也。嗟夫!公骨虽朽,公所著之书犹存,古之君子有旷百世而相感者,况与公相去又如此之甚近乎。【4】
1702064010
1702064011 王祎《宋太史传》追溯宋濂学术渊源时也说:
1702064012
1702064013 宋南渡后,新安朱文公、东莱吕成公并时而作,皆以斯道为己任,婺实吕氏倡道之邦,而其学不大传。朱氏一再传为何基氏、王柏氏,又传之金履祥氏、许谦氏,皆婺人,而其传遂为朱学之世嫡。景濂既间因许氏门人而究其说,独念吕氏之传且坠,奋然思继其绝学,每与人言而深慨之。识者又足以知其志之所存,盖本于圣贤之学,其自任者益重矣。【5】
1702064014
[ 上一页 ]  [ :1.7020639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