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4315e+09
1702064315 所谓三代之变俗,指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周以文变商之质。而今元俗之贪暴,须以礼义变之。方孝孺认为,礼义之治,在中国历史上,以宋代实行得最好。宋代最可称道的是,尊尚儒术,以礼义教化其民,士大夫最尊贵。有宋三百年间无儒臣受戮之事。官民重廉耻,法律较宽大。方孝孺这些主张,不仅有对洪武朝用文字狱滥杀儒者和用法太严纠偏之意,而且有恢复宋代治法以去除元代遗俗之意。他尝说:
1702064316
1702064317 宋亡,元主中国者八十余年,中国之民,言语、服食、器用、礼文不化而为夷者鲜矣。其初尚有一二贤者教之参用宋法,而亦颇以宽大为政,故民亦安之。然而暴戾贪鄙,用其族类以处要职,黩货紊法,终以此乱,其俗大坏,以至于今。【102】
1702064318
1702064319 要革除元俗,最重要的是提倡礼义。提倡礼义须自朝廷始。如朝廷议事,多议礼义;御史出行郡县,主要纠察礼义化民之事;官吏考核,不在户粮之增,人口之殖,而唯问刑罚是否息,学校是否兴,礼义风俗是否立。这样,上下皆以礼义为重,就会在全社会形成尊崇礼义的风尚。不仅元代遗俗可革除,宋代之治也可渐致。而宋之治道,是法周制而加以损益的结果,最后的目标是周道。
1702064320
1702064321 方孝孺是以周礼为榜样,去构画他理想社会的蓝图的。他这些议论,虽有“迂远而阔于事情”的一面,但却是以儒家理想纠治现实社会偏弊的美好设想。特别是在改正朱元璋政治措施中不合理的方面,纠正元代异族统治留下的恶劣风俗这一点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中部分主张在建文朝已付诸实行。这是他“本经术以治国”的政治理想结出的果实。
1702064322
1702064323 第六节 方孝孺的正统论
1702064324
1702064325 方孝孺身处明代初年,此时元明鼎革未久,明之士大夫如何看待元这一异族统治的朝代,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件大事。朱元璋与宋濂皆元代之民,自谓父兄尝衣食于元,故不肯十分诋毁元,虽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得天下后实宽囿之,不欲以夷狄相斥。方孝孺则不同,他对异族据中国,用夷变夏,十分不满,亟欲恢复华夏之正统。他尝说:
1702064326
1702064327 俗之相成,岁熏月染,使人化而不知。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主其帝而虏之,或羞称其事。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斯民长子育孙于其土地,习熟已久,以为当尔。……苟以夷狄之主而进之于中国,则无厌之虏何以惩畏,安知其不复为中国害乎?如是则生民之祸大矣,斯固仁者之所不忍也。【103】
1702064328
1702064329 元立国后,在政治、经济制度等大的方面吸收了汉人许多先进的东西。但在生活习俗、文化宗教等方面,则大量沿袭了蒙古族的固有传统,并强迫汉人实行。明代恢复了汉文化传统,但生活习俗、文化宗教等方面还有元代的遗留,方孝孺亟欲肃清之,故有《正统论》之作。
1702064330
1702064331 另一方面,前人对于正统问题议论甚多,但所异胜于所同。宋以后影响较大的,有欧阳修、章望之、苏轼、司马光、张栻、朱熹、杨维桢、吴澄等人。金华文献之学的吴莱、胡翰也著论参与讨论。方孝孺的《正统论》盖亦有本。
1702064332
1702064333 方孝孺认为,正统之辨是个重要问题,关乎政教、学术甚大,不可轻忽视之。他说:
1702064334
1702064335 正统之说,何为而立耶?苟欲假此以寓褒贬,正大分,申君臣之义,明仁暴之别,内夏外夷,扶天理而诛人伪,则不宜无辨。而猥加之以是名,使圣智夷乎暴桀,顺人者等乎逆弑也。【104】
1702064336
1702064337 方孝孺最所反对者,为前人“全有天下即为正统”的看法,此看法欧阳修、苏轼主之。方孝孺认为,如果赞同这种说法,就会混淆夷夏之分、仁暴之别、邪正之殊、是非之辨,就会长天下侥幸者之恶,使历史上的圣君贤主蒙羞。他心目中的正统严乎其严,只有儒家所颂扬的三代可以当之,因为三代是“仁义而王,道德而治”。以下“智力而取,法术而守”者,为汉、唐、宋;强力而取,残暴以失者,为秦与隋;篡弑以得,无术以守者,为晋。如全有天下,号令行于海内即为正统,则这些朝代皆为正统矣。视这些朝代为正统,历史上的篡弑、攘夺、纷争将永无宁日。为修正前人此论,调和历史上各种关于正统的看法,方孝孺提出“正统”与“变统”之说:
1702064338
1702064339 尝试论之曰,天下有正统一,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代,然其主皆有恤民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正统,亦孔子与齐桓、仁管仲之意欤?奚为变统?取之不以正,如晋、宋、齐、梁之君,使全有天下,亦不可为正矣。守之不以仁义,戕虐乎生民,如秦与隋,使传数百年,亦不可为正矣。夷狄而僭中国,女后而据天位,治如苻坚,才如武氏,亦不可继统矣。二统立而劝戒之道明,侥幸者其有所惧乎?此非孔子之言也,盖窃取孔子之意也。【105】
1702064340
1702064341 方孝孺提出,他所谓正统的标准,在建道德之中,立仁义之极,操政教之原,天下之君所不易达到。所谓变统,即篡臣、女后、夷狄。夷狄尤所厌恶,因为夷狄僭乱中华之文化传统、道德纲常,将以夷变夏,驱中国于野蛮之区。夷狄“姪母烝杂,父子相攘,无人伦上下之等,无衣冠礼文之美。故先王以禽兽畜之,不与中国之人齿。苟举而加诸中国之民之上,是率天下为禽兽也”。【106】篡臣、女后则乘其君之隙,夺其位,据其国。而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之贵于他邦,在于其有礼文之美,衣冠之制,可以入先王之道。因此,对于变统的态度,应该是“外之而不亲,微之而不尊,断断乎其严也,闵闵乎恐其久也,望望乎欲正统之复也。立变统所以扶人极,能言抑变统者,君子之所取也”。【107】意思是要将它视为异文化而不亲近,抑低它的地位使之不尊,夷夏之大防须严之又严。一旦夷狄入主中国,则希望它国祚短促,早日灭亡,时时希望恢复中华正统文化。因为变统历史上不得不有,承认变统是为了通过它的比照更显出正统作为标准之不可缺。承认它而抑压它,是对它的正确态度。
1702064342
1702064343 方孝孺一再申明的是,他的《正统论》并非杜撰,而是有所本,即本于《春秋》。这就是他以上所说“窃取孔子之意”,盖以《春秋》为孔子所作。他认为,孔子将对春秋人物的褒贬,寓于“书法”之中,通过《春秋》之是非,教诫后世。故《春秋》之旨,不过“辨君臣之等,严华夷之分,扶天理、遏人欲而已”。【108】所谓正统,源自《春秋公羊传》所谓“春秋大居正”,“王者大一统”,此“正统”二字之由来。欧阳修的解释是:“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109】“正”即三代之政教原则,“统”即用此原则统一广阔之区域。故正统既有性质义,又有区域义。二者不可兼得,则宁取前者,即“君臣之等,礼义之教”。这是至公至正,百世不易之道。由此而观,夷狄之祸甚于篡臣、女后。故方孝孺引《尚书》的“蛮夷猾夏,寇贼奸宄”,《诗经》的“戎狄是膺”,《孟子》的“禹遏洪水,驱蛇龙;周公膺戎狄”,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来说明儒家经典中对夷狄的鄙视,对攘夷狄者的尊敬。
1702064344
1702064345 方孝孺的正统论,是他的金华之学“本经术以治国”原则自然有的结论。虽有所承而起,如同是金华之学的吴莱有《改元论》,王祎有《正统论》、《改元论》,胡翰有《正纪》,【110】但主要理论皆方孝孺所自创,特别是其变统说。方孝孺在《正统论》中反复致意于斥夷狄,对明初消除元代遗留的异族之风,恢复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来说,确有其深意在。
1702064346
1702064347 方孝孺的正统论,直接的结果就是日后维护建文朝的正统地位,拒绝为燕王草登极诏并大骂“燕贼篡夺”,诛十族而不恤。永乐朝后迫于形势,少有谈方孝孺者。但也有一些著作谈到他的《正统论》,如明代中期大学者杨慎著《广正统论》,对方孝孺备极赞扬,并且申明自己是对方孝孺增所未备。他说:
1702064348
1702064349 逊志方子作《正统论》,大概以夷狄、篡弑、女主三者非统之正,其论精且悉也,因而广其云。杨子曰,夷乱华,足加首,非乎!而夷狄是已,是曰易天明。胡元极矣,稽诛于两仪者也。柔乘刚,阴干阳,非乎!而女主是已,是曰逆天常。吕、武极矣,稽诛于三纲者也。戕其主,逆其天,非乎!而篡弑是已,是曰乱天纪。稽诛于万世者也,莽、操极矣。皆重绝于《春秋》者也。【111】
1702064350
1702064351 杨慎这里是就方孝孺所谓变统之三者发论,并由此大张道统之说。文末并重言申明:“方氏之论确矣,有金华太史者(按指宋濂)独是之。予之言立,而方氏之论益明。有是乎予如金华者乎?”【112】
1702064352
1702064353 丘濬作《世史正纲》,自序此书之大旨在“华必统夫夷,夷决不可干中国之统。君必统夫臣,臣决不可萌非分之望。男必统夫女,女决不可当阳刚之位”。【113】此中虽未及方孝孺之名,但所提之三大纲领即方孝孺所谓“变统”之三事。其论元入主中国:“阴浊用世,迟迟九十三年之久。中国之人,渐染其俗,日与之化,身其氏名,口其言语,家其伦类,忘其身之为华,十室而八九矣。”【114】亦与方孝孺《后正统论》中所说正相类同。
1702064354
1702064355 章潢作《论历代正统》,其中“总论”一节,提到历史上的正统论有正统、变统、霸统、闰统、僭统诸说,变统则指方孝孺之说,并详细介绍方孝孺之《释统》。后黄宗羲著《留书》和《明夷待访录》皆论及正统。在斥夷狄一节上,严厉更甚于方孝孺,但关于正统的看法多与方孝孺不同。至王夫之,则在《读通鉴论》卷末《不言正统》一节,认为:“统之为言,合而并之之谓也,因而续之之谓也。而天下之不合与不续也多矣。天下之生,一治一乱,当其治,无不正者以相干,而何有于正?当其乱,既不正矣,而又孰为正?有离,有绝,固无统也,又何正不正之云邪?”【115】认为无正统可言。
1702064356
1702064357 清代论正统者多史家,大都沿欧阳修、苏轼、郑思肖之绪,很少提到方孝孺。只有叶燮作《正统论》,其中说,自欧阳修提出正统论,后之论者纷纷不一,到朱熹的《通鉴纲目》,正统之辨始严明。方孝孺之《释统》,说周、汉、唐、宋附于正统之末是可以的,晋、秦、隋,则不可。叶燮认为方孝孺这个意见是对的,但以为把晋、隋和秦视为同一,则不可,其中应有辨别。
1702064358
1702064359 近代著名学者柳诒徵作《国史要义》,其中“史统”一章,对方孝孺的《正统论》作了详细介绍。认为方氏的理论有一定贡献,对后来正统诸说有启发作用,他说:
1702064360
1702064361 方正学之言曰:天下有正统一,变统三。变统之说,视章望之所定霸统较赅。霸统不及武周之窃唐,变统则赅之矣。又曰:变统之异于正统者何也?始一天下而正统绝,则书甲子而分注其下。是亦欧公所谓三绝,朱子所谓无统之意也。魏禧《正统论》,历举欧、苏、郑三家之说,谓郑氏为尤正,顾未及方氏《释统》。而其所创正统、偏统、窃统三目,亦即章氏霸统、方氏变统而小易之耳。【116】
1702064362
1702064363 并认为丘浚的《世史正纲》,亦本方氏《释统》之意。
1702064364
[ 上一页 ]  [ :1.7020643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