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575e+09
1702065750 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量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量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乎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5】
1702065751
1702065752 根据这一点,阳明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上,强调道德的本体性,以道德统摄、收归知识。他之反对朱熹分道心人心为二,强调道心为人心之本体,就是立基于这一根本见解之上。在王阳明看来,学就是“学存此天理”,他的全部学问突出一个“头脑”,这就是道德,道德是一切方面的统领。所以他把儒家全部修养功夫概括为一个,这就是诚意。诚意可以带动具体知识的求取。在回答弟子关于孝心和讲求行孝的具体知识的关系时,阳明表达了他对道德和知识的关系的根本立场:
1702065753
1702065754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间杂,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6】
1702065755
1702065756 王阳明此处的精义是,道德是统领,知识是辅翼,道德修养可以带动知识探求。总的人格的提高内在地包含着知识上的扩充。即使在某些情境下知识不足,道德也会驱迫主体自动地求取知识。道德有主动地趋赴价值目标并主动地创造实现目的的手段这种能力。又如《传习录》载:
1702065757
1702065758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7】
1702065759
1702065760 这也是说,道德修养可以带动知识的追求;道德修养好了,知识才力就在其中了。而且阳明这里所谓知识,不仅是道德知识,亦泛指一切知识。在王阳明这里,心中所具有的意志被赋予了极大的能动性。所以王阳明把道德的培养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由于这一点,王阳明并不特别强调知识,有时为了突出道德的优先地位、统领地位,针砭单纯追求知识的时风,他甚至贬损知识,但在道德统领下的知识探求,是他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前人分而为二的,王阳明都统合为一。如,尊德性和道问学不是二事,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博文即所以约礼,唯精即所以唯一,明德亲民即所以止至善。对强调格物穷理的朱熹,他屡屡攻击其支离、少头脑。甚至有《朱子晚年定论》之作,说朱陆早异晚同,朱熹对自己早年“气力全用在册子上”痛悔极艾,晚年欲返归心学。
1702065761
1702065762 王阳明之所以凸显道德的统领地位,是为了纠补日益衰薄的世风,克服越来越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他描述当时的社会风尚说:
1702065763
1702065764 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智,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8】
1702065765
1702065766 在《山东乡试录》中他也描述当时的世风说:
1702065767
1702065768 盖今风俗之患,在于务流通而薄忠信,贵进取而贱廉洁,重儇狡而轻朴直,议文法而略道义,论形迹而遗心术,尚和同而鄙狷介。若是者,其浸淫习染既非一日,则天下之人,固已相忘于其间而不觉。【9】
1702065769
1702065770 这就是他的“拔本塞源”论所要拔除的社会弊病,也是他从事圣贤之学,扭转朱熹的用功方向的苦心所在。
1702065771
1702065772 第二节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1702065773
1702065774 王阳明在确立以上以道德为统领,以知识为辅翼的基本思路以后,首先提出的命题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1702065775
1702065776 心外无理的提出并非出自陆九渊,而是从朱熹的格物穷理入手,感到隔碍不通,经龙场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而自证自悟得到的。阳明少年时格竹失败,已经萌生了对朱熹格物说的怀疑,龙场的艰难困苦,给他提供了根本转变的契机,使他对自己多年的孤苦探索进行了彻底反省。他后来对此总结说:“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中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己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10】龙场之悟,是他的心外无理说建立的机缘。心外无理是说,一切道理的成立都以心为根据,心中本有理,外在事物的理和心中本有的理是同一的,也可以说,外在事物的理是心所赋予的。这一点取自孟子,其精义是,心不仅是灵明,更重要的是意志,在心的诸义蕴中,意志是最本质的,其他是从属的。心即理是王阳明的基本命题,是他以后诸命题的基础。也是他与其他学派的分判标准。所以后来黄宗羲在总结王阳明的学术贡献时说:
1702065777
1702065778 先生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故于致知格物之训,不得不言“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夫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实,故必以力行为功夫。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于是。而或者以释氏本心之说颇近于心学,不知儒释界限只一理字。释氏于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讲,而止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觉,而求理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为绝异。然其归理于天地万物,归明觉于吾心,则一也。向外寻理,终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总使合得,本体上已费转手。故沿门乞火与合眼见暗,相去不远。先生点出心之所以为心,不在明觉而在天理,金镜已坠而复收,遂使儒释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11】
1702065779
1702065780 此评论十分精当,是我们理解王阳明“心外无理”的一把钥匙。
1702065781
1702065782 王阳明对心外无理的论证多在伦理上着眼,在他看来,理首先是心中本具的道德意识,一切孝父敬兄之类的伦理活动,皆以心中之理为根据。这一点在他和弟子的对答中表现得很明显,《传习录》载:
1702065783
1702065784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故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12】
1702065785
1702065786 和具体的仪节比,心中的道德情感是最重要的。没有道德情感的孝父敬兄,便是装缀,便是演戏,便没有道德价值。心外无理之理,指普遍的必然的道德情感,它可以措置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只要在心的纯洁性上用功,保持其本体,自然能根据具体条件发为适当的行为。不必预先安排,所以王阳明在回答学生“圣人应变不穷,是不是预先讲求”这一问题时,说:
1702065787
1702065788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13】
1702065789
1702065790 此即王阳明对程颐“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一语的解释。这也就是他反复强调“须从本原上用力”、“不患无功,惟患夺志”的理由。
1702065791
1702065792 阳明论证心外无理还有一个视角,这就是从心性关系上着眼:心即性,性即理。当学生引朱熹《大学或问》里说的“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一句来问时,阳明回答道:“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14】这里强调的是,心与性不是二物,心不仅仅是一个空框子,性驻着于其中,而是一个浑成之物,心和性是这个浑成之物的不同方面,“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15】陆九渊尝有“心即理”之说。陆九渊的心即理强调的是,宇宙间之理,吾心之理,实际上是一个。宇宙普遍法则和心中的伦理法则可以类比。所以陆九渊有“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论断。他的“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16】,说的就是这一点。王阳明的“心外无理”似乎更彻底些,他把理完全收归于心内,加强了心的含摄,加强了道德的能动力量,意志自律的高严和斩截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所以邵雍的“心如郛郭,性如王,性驻着于心”,张载的“心统性情”,朱熹的“心是知觉,性是理,理无心则无着处”诸说,都在摈斥之列。心即理即性,只一个心字就包揽无余,万事万物莫非心的表现,万理莫非出于一心。心与性直接打通为一。他这里直接针对的是朱熹。在朱熹,性是理,是形而上者;心属气,是形而下者。性在心中,但性不即是心。心性分际甚明,不容淆乱。王阳明则不分形而上下,只讲一心,心包摄一切。这是他认为自己的学术简易直接的一个根据。他甚至反对人心道心的分别,认为支离,于经典无根据。这也是心之浑融的一个表现。
1702065793
1702065794 王阳明自认为是古来圣贤之学的真正继承者,因为他认为圣贤之学即是心学。也因为这一点,他表彰陆九渊之学。他在给陆九渊的文集作的序文中说:
1702065795
1702065796 圣人之学,心学也。……盖王道息而霸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17】
1702065797
1702065798 认为宋之周、张、二程皆心学,陆九渊上承孟子,接续周、张、二程之学,直接求诸心,其学为孟子之学无疑。他甚至认为儒家六经皆心学,说:
1702065799
[ 上一页 ]  [ :1.702065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