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65700
1702065701
【109】【110】【111】 《理学闻言》,《明儒学案》,第937页。
1702065702
1702065703
【112】 《明善堂记》,见《明儒学案》,第947页。
1702065704
1702065705
【113】 《明善堂记》,《明儒学案》,第942页。
1702065706
1702065707
【114】 《答徐存斋》,见《明儒学案》,第943页。
1702065708
1702065709
【115】 《答颜钧》,见《明儒学案》,第940页。
1702065710
1702065711
【116】 《礼玄剩语》,见《明儒学案》,第952页。
1702065712
1702065713
【117】 《真心图说》,见《明儒学案》,第965页。
1702065714
1702065715
【118】 《真心图说》,《明儒学案》,第957页。
1702065716
1702065717
【119】 《论功夫》,见《明儒学案》,第960页。
1702065718
1702065719
【120】 《语录》,见《明儒学案》,第966页。
1702065720
1702065721
【121】 见《明儒学案》,第950页。
1702065722
1702065723
【122】 周汝登的学派归属,学界有不同意见,详见彭国翔:《周海门的学派归属与〈明儒学案〉相关问题之检讨》,载台湾《清华学报》新三十一卷第3期。
1702065724
1702065725
1702065726
1702065727
1702065729
1702065730
中国儒学史 第四章 王阳明的儒学思想
1702065731
1702065732
王阳明(1472—1528)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中国儒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王阳明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结庐于越城外会稽山之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少年时随父寓京师,尝至塞外,与胡儿逐骑射,继又学辞章、兵法。十八岁时因迎亲过广信,见吴与弼的弟子娄谅,与闻朱熹格物致知之学。于是遍读朱熹之书,并尝试去格竹子之理,但无所得。又出入于释老者有年。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刘瑾逮南京科道官,阳明上疏救之,被廷杖四十,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伏诛,升庐陵知县。历任吏部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正德十一年(1516),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平定南赣寇乱。正德十四年(1519),奉敕勘处福建叛军,闻宁王朱宸濠反,合吉安、临江、袁州、赣州等地兵讨之,在鄱阳湖大败濠兵,生擒宸濠。以功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元年(1522)始,以父丧在家乡守制,讲学活动达到高潮。嘉靖六年(1527),奉命征剿广西思田之乱,以归师破八寨、断藤峡诸乱。次年病逝于江西南安。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现整理为《王阳明全集》。其中最重要的是《传习录》。
1702065733
1702065734
王阳明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几个命题中。
1702065735
1702065736
第一节 诚意的凸显
1702065737
1702065738
王阳明十八岁时因迎娶过上饶,谒见问学于吴与弼的弟子娄谅,娄谅告诉他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并告诉他圣人可学而至。之后他曾循此法去格亭前竹子,但茫无所得。以后又经过多方探索,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进路。在谪官龙场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后,他才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发现了朱熹格物之说的不恰,后来他曾追述这一发现说:“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1】就是说,照朱子的意思,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格物越多,积理越厚,则意越诚。但尽格天下之物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具体事物之理,须有一识度才能将之转换为天理,这种识度的获得需要培养。在获得这种识度之前,物理与天理是分而为二的。虽然有敬字将物理涵泳为天理,但涵养与进学终究分为两截。王阳明指摘程朱这一功夫路径的疏漏说:
1702065739
1702065740
新本(按指朱熹《大学章句》)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2】
1702065741
1702065742
王阳明认为,敬应是《大学》功夫中本有的,敬即诚意,以诚意为目的的格物,才能对身心修养有帮助。没有诚意的单纯的格物,所得只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与成就圣贤了无关涉。所以他反复强调“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3】他多次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针对的主要就是这一点。
1702065743
1702065744
王阳明之所以有这样的功夫论,是与他对圣人的理解相关的。王阳明少年时,就与寻常儿童不一样。他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对此不以为然,他的回答是:读书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阳明所谓圣人,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1702065745
1702065746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4】
1702065747
1702065748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学的精义,就在于精神境界的扩展,全副人格的提高。离开了这一根本目标,专在知识才能上希高慕大,是俗儒之陋见。所以他曾有金之成色与分量之喻:
1702065749
[
上一页 ]
[ :1.70206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