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585e+09
1702065850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王阳明承孟子宗旨讲致良知之旨甚早,说:
1702065851
1702065852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欲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33】
1702065853
1702065854 此段话为阳明早年弟子徐爱所录,说明阳明致良知思想的提出在他出仕初任事之时。但此时的致良知只是承领孟子,还没有晚年经过许多性命交关、生死搏斗的经历之后以致良知为一生学术总旨时那样意义包蕴广泛。对于致良知提出的缘由,王阳明说之甚多,如:
1702065855
1702065856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34】
1702065857
1702065858 又说:
1702065859
1702065860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35】
1702065861
1702065862 阳明弟子钱德洪也说:
1702065863
1702065864 良知之说发于正德辛巳年。盖先生再罹宁藩之变、张许之难,而学又一番证透。【36】
1702065865
1702065866 正德辛巳(1521)即与徐爱同舟论学之年,可证阳明提出致良知宗旨甚早,而宁藩之变、张许之难,即王阳明所谓百死千难之最重要事件。至晚年服父丧居越,致良知宗旨得与弟子讲习问难,良知之含义抒发得更加全面、精微。致良知宗旨是王阳明半生军事、政治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前此讲学宗旨的概括和提炼。他把儒家重要哲学范畴如《大学》的三纲八目,《中庸》的性道教、诚、慎独,《尚书》的唯精唯一等揉进致良知中,使得良知范畴成了一个统贯天人,包罗物我的最高概念,一个与物无对的绝对。他甚至把良知等同于易:
1702065867
1702065868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37】
1702065869
1702065870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含摄至广,他用此概念来解释一切哲学问题,“累千百言,不出此三字为转注。”比如他起征思田时应弟子之请而作的《大学问》,就是以致良知解说《大学》的三纲八目,所论十分详尽。阳明的这种高度的融摄能力,使他的思想呈现简易直接的面貌,在“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学术界为传注、记诵之学所笼罩的情况下,获得了众多学者的拥护。这使得王学在广大地域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当时的显学,并发展为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学术潮流。另一方面,这种简易和浑融也埋下了后来王学分化的种子。王学不同派别弟子之间关于良知的争论,是明代中后期儒学的主要内容。
1702065871
1702065872 关于良知,王阳明一生说之甚多,如果加以归纳和概括,其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这一定义首先是对朱熹的继承和超越。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明觉发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38】如上所言,朱熹主“心统性情”,认为性驻着于心中,但心不即是性。性理显现于心,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活动的诱发。在朱熹,心是形而下者,理是形而上者;理是个“洁净空阔的世界”,心则灵动无方,神感神应。心与理分际甚明。而阳明贯心与理为一,具有一身二任的性质。王阳明不分形上形下,统只一心,即心即理,既是天命之性,又是灵妙之体。其本质是仁、是诚,其表现是灵动、是妙应。所以阳明说:
1702065873
1702065874 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39】
1702065875
1702065876 天命之性在心中,这一点与朱熹同;但天命之性同时又是爱亲敬兄之情,这却与朱熹有异。在朱熹,仁是性,爱是情,心是性情之主。仁是爱的根据,爱是仁的表现,两者是体用关系,但又非一个。阳明之心,既是理,又是理的表现之处,二而一也。所以在《大学问》中阳明以良知连通天命之性与万物一体之仁。他说:
1702065877
1702065878 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在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40】
1702065879
1702065880 这里的精义是,人是天地之心,心是人的本质最直接最完全的表现。从这个意义说,人是宇宙法则的凝聚,心是这个法则的表现通道。所以王阳明又说“人心是天地万物发窍处”。
1702065881
1702065882 王阳明这一思想,是将道德作为人最本质的属性,将道德和它的体现之地联成一体,两者不可分割。同时将心的其他性质附于道德之下,将道德无可替代地置于首出地位,并将它设立为一个主动地呈现、主动地借他者以显露的真正的主体。这一视点在儒学史上的意义,刘宗周说得十分剀切:“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詁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因示人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41】这是说,良知的基本内容,一是性,二是觉,良知就是天理在心中的自然显现。
1702065883
1702065884 第二,良知是是非之心。在孟子的学说中,四端是重要内容,是非之心是四端之一。王阳明接过孟子的是非之心,扩充进了许多内容。是非之心,王阳明认为是天赋的,人人皆具,他说:
1702065885
1702065886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42】
1702065887
1702065888 是非之心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是是非非,另一方面是知是知非。是是非非指对善的肯定,对恶的否定,也就是因其是而好之,因其非而恶之,所谓“好善恶恶”。因是是非非的性质是天生就有的,所以人不可能全无是非观念,也不可能有是非观念而理智上对是非无判别,情感上对是非无好恶。知是知非指理智上知何者为是何者为非。知的方式可有感觉、推论、直觉等不同。在这二方面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前者是理智中的意志因素,后者是情感中的理性因素。二者在道德判断中共同起作用。
1702065889
1702065890 王阳明认为,好善恶恶是作为道德性存在的人的基本活动方式,他说:
1702065891
1702065892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43】
1702065893
1702065894 这是说,良知最主要的是是非之心,而是非之心最根本的就是好善恶恶。好善恶恶是知善知恶并进而为善去恶的基础。它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天赋的好善恶恶的道德判断功能容易被私欲遮蔽,使其高严性遭到破坏,敏感性降低,因而丧失其道德判断意愿,改变道德判断的标准。王阳明强调是非之心是与他前述强调诚意是一致的。王阳明说:“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44】又说:“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45】认为真正的好善恶恶是意诚之后的自然情感和自然行为,而意诚是需要和根性中许多盘踞难去的东西斗争才能达到的。黄宗羲对是非之心就曾解释说:“所谓知善知恶者,非意动于善恶从而分别之为知,知亦只是诚意中之好恶,好必于善,恶必于恶,孰是孰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46】
1702065895
1702065896 知是知非的第二个意思是良知知何者为是何者为非。王阳明说:
1702065897
1702065898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良知原是完完全全的,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47】
1702065899
[ 上一页 ]  [ :1.702065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