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65900
良知是是非判断的准则,在阳明这里,除了良知,别无准则。外在的功利不可作准则,即使内在的动机,亦不可作准则,因为阳明的良知概念所包内容的复杂性,它实际上是个意志、知识、审美的综合动态平衡系统。良知不断的对事件的各种因素进行整合,一个善的事件,应该是出于善的动机,有有益的结果,完成此事的手段与此事的运行规则、节律一致。王阳明半生军事、政治实践中的许多事件,如果细究其成功之由,多符合这一点。这是他以道德为统领,以知识为辅翼,以境界高远、本领阔大为追求导致的结果。
1702065901
1702065902
对于是非的判断,实际上包括对他人的行为价值的判断和对自己的行为价值的判断。对自己的判断主要的依据是动机。自己发一意念,其善恶良知自能知,即使遮蔽较重,只要有一隙通明,就瞒昧不得。这种知是一种直觉,当下即知,不须推证。而对于他人之是非的判断,则十分复杂。判断之锐敏,之公正,不仅靠道德理性的纯净而有的对道德准则的坚守,还要靠长期的实事磨炼对复杂事件的应对、评价能力。王阳明对是非进行判断的方式,实际上前后期有侧重点之不同。前期以理智的形式为主。此时的阳明处事兢兢业业,亹亹翼翼,主张“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应去,良知便粗了”。【48】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特别是遭逢几次重大的事变,王阳明对良知愈益恃任,越来越倾向于把良知作为直觉能力,作为诚意中的好恶。黄宗羲借阳明弟子王畿的话对王阳明晚年的境界有一描述:
1702065903
1702065904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不用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49】
1702065905
1702065906
这种境界,是长期的理性判断熟化为当下的直觉,并与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时时知是知非,是时时不离道德判断,且此种判断大体正确。时时无事无非,是过而不留,保持心的廓然大公,以便物来顺应,时时与宇宙大化之诚体所代表的无意无欲、无知无识为一。这种熟化和诚,皆大体呈现为直觉。至于“开口即得本心,不用假借凑泊”,更是良知的当下呈现,当下作用。赤日当空万象毕照,是当下的情感、当下的理智、当下的是非判断皆在良知的照彻中。这可以说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最高境界。其描述虽不无夸饰,但对照阳明一生思想与行实,却不能说非有得之言。
1702065907
1702065908
王阳明关于是非之心的思想,有一个非常能体现心学特质的方面,这就是对外在权威的否定。在王阳明,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良知,舍此无第二个标准。王阳明曾说:
1702065909
1702065910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50】
1702065911
1702065912
这段话所包含的大胆否定权威的思想,对当时冲破“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局面,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术气氛,产生了很大影响。就明代整个学术格局而言,这种纯认本心,不有道理格式的精神,对泰州、龙溪的放言高论,不管是非好恶,放手行去的行事风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王阳明经过了一系列重大事变,特别擒宸濠处忠泰之变之后,对人生真谛、人世本质有了更加通脱的理解,种种假面,种种牵缠,种种回护一齐斩断,良知更加清明澄澈,从而更加具有狂者气象。王阳明曾说:
1702065913
1702065914
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胸次。使天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51】
1702065915
1702065916
信得良知真是真非,就是上述着实好善恶恶之意,狂者胸次就是只信自己的良知,冲破既成的道理格式之意。这一点对泰州派下以为心中自然而发的就是良知,勿壅勿遏,任之即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明末东林、蕺山学派起而纠正王学之弊造下了契机。
1702065917
1702065918
第三,思是良知的发用。良知的本义是天赋的道德意识和好善恶恶之心,内容主要在道德方面。但如上所述,后期王阳明将精神活动的一切方面都收归良知所有,良知成了心的代名词。甚至与善的价值对立的那些内容,也渐次为良知所有。但作为道德理性的那一部分内容仍然作为良知的核心,对良知的其他方面起着监察作用。思本不是良知的内容,但思维、理智作为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良知被本体化、绝对化之后,不能不被良知所收摄。也就是说,良知作为天理之昭明灵觉,不仅觉天理,也觉其他内容。这是王阳明思想比陆九渊更为广大、浑融,包摄更为丰富之处。
1702065919
1702065920
关于思是良知的发用,王阳明说:
1702065921
1702065922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52】
1702065923
1702065924
这实际上是沿用了朱熹性体情用的思想,以知善知恶之良知为体,以良知发用之思为用。良知得体用之全。这样的用法虽非良知之正解,但却是阳明将良知等同于精神活动的本体所必然有的结果,因为思是精神活动的自然包蕴。
1702065925
1702065926
将思内蕴于良知之中是有其深意的。在阳明这里,良知既觉天理,又觉一般事物,而天理就在一般事物中见,天理并非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别为一物。阳明肯定良知的这种二相双存,就是要把良知紧密地置于天理与人欲的统一体中,时时行使其善恶监察职能,这样良知对于具体事物就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具体事物对于良知就不是外在者而是其施用场所。所以阳明主张,为了发觉并根除潜伏的不善,为了使良知在理欲搏战中得到锻炼,须在声色货利这些人最易发生耽着处用致良知之功。《传习录》中阳明与弟子的一段对话最能表现这一点:
1702065927
1702065928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53】
1702065929
1702065930
声色货利与执行心之监察功能的良知,都为代表精神活动全体的良知所有。发一善念,出于良知本体,监察之良知但顺之而已。发一恶念,良知知其为恶,则据好善恶恶之原则,发出扫除荡涤之指令。良知是一个浑全的精神活动的协同运作。
1702065931
1702065932
另外,除了声色货利这些明显的“人欲”之外,精神活动中还有其本身无所谓善恶的内容,如七情等,在阳明看来,这些也属于良知的内容。王阳明说:
1702065933
1702065934
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弊去,复其体矣。【54】
1702065935
1702065936
这是说,七情本身无善恶,七情有所执着即是恶。但良知可勘破此执着。勘破而去除之,仍不碍良知本体之清明。能勘破的良知和被勘破的七情皆是作为精神本体的良知的内容。这一点与阳明关于性气关系的说法一致:“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55】性是良知之体,气是良知之用。性与气是良知的不同方面。这些说法,不像朱子那样,对范畴必有明晰之界定和解说,而是比较浑融。这是心学的特点,尤其是王阳明的特点。他要与朱子学的强大积习抗衡,要标揭心学之简易直接,所以将理学的许多概念熔为一冶。但阳明义理精熟,解说善巧,虽统而义涵圆融,虽统而分际不乱。综合他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论说而观之,并非没有一贯之旨趣。良知之说本自明晰。
1702065937
1702065938
第五节 致良知
1702065939
1702065940
致良知是王阳明前此讲学宗旨的总结和概括。从概念的来源上说,致良知是《大学》之“致知”和孟子之“良知”的糅合。在后期王阳明,致知二字多指致良知。所以王阳明的致知绝不同于一般格物穷理之致知。阳明致良知之说提出甚早,如上引“知是心之本体”一段,末后有“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已经将致良知的主要意思提出来了。此时的致良知,主要是扩充心中本来具有的孝父敬兄的道德意识,使其占据心之全部,致良知的含义比较单纯。王阳明在擒宸濠处忠泰之变后提出的致良知,含义则要复杂得多。《王阳明年谱》五十岁条下载:
1702065941
1702065942
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先生自南都以来,凡示学者,皆令存天理去人欲以为本。有问所谓,则令自求之,未尝指天理为何如也。间语友人曰:“近欲发挥此,只觉有一言发不出,津津然如含诸口,莫能相度。”久乃曰:“近觉得此学更无有他,只是这些子。了此更无余矣。”今经变后,始有良知之说。【56】
1702065943
1702065944
这是说,平藩后王阳明将他的全部思想凝练为致良知三字,此后专以此三字为讲学宗旨。
1702065945
1702065946
致良知宗旨,良知之含义上文已述其大意。“致”字因牵涉王阳明的功夫论,在整个阳明学中亦甚重要。致字之义,王阳明也有前后期侧重点之不同。前期多强调致字的扩充之义,致良知就是扩充良知。王阳明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57】此处致知,就是致良知。致的功夫就是扩充。所谓扩充亦有二义,其一是去除气禀物欲对良知的遮蔽,使良知本体呈露。虽所呈露者为人心所本有,但去除遮蔽的功夫对心体却是一种开发,一种扩展。这方面王阳明说之甚多,最有代表性的如:
1702065947
1702065948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58】
1702065949
[
上一页 ]
[ :1.70206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