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6777e+09
1702066777 【109】 《明儒学案》,第324页。
1702066778
1702066779 【110】 《兰游录语》,《明儒学案》,第307页。
1702066780
1702066781 【111】 《友声编》,《明儒学案》,第306页。
1702066782
1702066783 【112】 《兰游录语》,《明儒学案》,第309页。
1702066784
1702066785 【113】 《鹿园语要》,《明儒学案》,第314页。
1702066786
1702066787 【114】 《鹿园语要》,《明儒学案》,第313页。
1702066788
1702066789 【115】 《鹿园语要》,《明儒学案》,第313页。
1702066790
1702066791 【116】 《明儒学案》,第330页。
1702066792
1702066793 【117】 《明儒学案》,第331页。
1702066794
1702066795 【118】 《明儒学案·师说》,第7页。
1702066796
1702066797
1702066798
1702066799
1702066800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78]
1702066801
1702066802 中国儒学史 第六章 江右王门的儒学思想
1702066803
1702066804 江右为宋元以来学术文化发达之地,书院林立,生员众多。其中又以吉水、安福、庐陵、泰和等地为最。又阳明一生军事、政治、学术活动与江右甚有关系,其弟子就《明儒学案》所记,亦以江右为最多。其中学行皆著者,有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刘文敏、刘邦采、黄宏纲、何廷仁、陈九川、王时槐、邓以赞、万思默、胡直、邹元标、宋仪望等数十人。其间学术宗旨颇不一致,但大体倾向笃实用功,主张良知经锻炼后方可恃任,较少就王龙溪高明卓绝一路。黄宗羲曾说:“姚江之学,唯江右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1】此说甚得江右之实。
1702066805
1702066806 第一节 邹守益的“戒惧”
1702066807
1702066808 邹守益是最能体现江右学风的人物之一。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世宗朝,因大礼议上疏忤旨,谪广德州判官。迁太常少卿,升南京国子祭酒。后以直言落职,居林下讲学。其著作由门人编为《东廓邹先生文集》十二卷,现补充整理为《邹守益集》二十七卷。
1702066809
1702066810 邹守益初见阳明于赣州,是为父求墓表。听阳明讲学,破心中之积疑,遂称弟子。邹守益之为学宗旨为“戒惧”。戒惧也即敬,指通过功夫使良知本体保持其精明无杂之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流行于具体事为,日用伦物才能合宜。所以邹守益说:
1702066811
1702066812 圣门要旨,只在修己以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戒慎恐惧,常精常明,则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故道千乘之国,直以敬事为纲领。信也者,敬之不息者也,非敬之外复有信也。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即敬之流行于政者也。【2】
1702066813
1702066814 此戒慎、此敬,只是提出了一个用功的总方向、总目的,并未提出具体修养方法,故可推行于一切处。此总方向、总目的与阳明致良知之功夫要领良知常精常明一致,可以涵盖许多具体功夫,邹守益说:
1702066815
1702066816 良知之教,乃从天命之性指其精明灵觉而言。《书》谓之“明命”,《易》谓之“明德”。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无往而非良知之运用,故戒慎恐惧以致中和,则可以位天地,育万物;而扩充四端,则可以保四海,如运诸掌。良知之明也,譬诸镜然,廓然精明,万象毕照,初无不足之患,所患者未能明耳。好问好察,以用中也;诵诗读书,以尚友也;前言往行,以畜德也。皆磨镜以求明之功也。及其明也,只是原初明也,非合天下古今之明而增益之也。博文格物,即戒惧扩充。一个功夫,非有二也。【3】
1702066817
1702066818 戒惧就是保持良知之精明灵觉,使良知展开其功能。良知本来具足,戒惧是警醒其良知。好问好察等,皆是戒惧之具体功夫。使良知精明之一切功夫,皆可涵括于戒惧之中。
1702066819
1702066820 邹守益反复强调,戒惧是作用于心之本体而非具体事为,故戒惧是一总的态度、总的方向。具体事为念虑上虽亦可戒慎恐惧,但作为为学宗旨之戒惧,其指向在心,他说:
1702066821
1702066822 戒慎恐惧之功,命名虽同,而血脉各异。戒惧于事,识事而不识念;戒惧于念,识念而不识本体。本体戒惧,不睹不闻,帝规帝矩,常虚常灵。则冲漠无朕,未应非先;万象森然,已应非后。念虑事为,一以贯之。是为全生全归,仁孝之极。【4】
1702066823
1702066824 保持本体之本来虚灵,即全生全归。这是戒惧之旨的根本任务。故邹守益又说:
1702066825
1702066826 向来起灭之意,尚是就事上体认,非本体流行。吾心本体,精明灵觉,浩浩乎日月之常照,而渊渊乎江河之常流。其有所障蔽,有所滞碍,扫而决之,复见本体。古人所以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正欲完此常照常明之体耳。【5】
[ 上一页 ]  [ :1.702066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