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7585e+09
1702067585
1702067586 【128】 并见《答萧勿庵》,《友庆堂合稿》卷一,第54—55页。
1702067587
1702067588 【129】 《答杨晋山》,《友庆堂合稿》卷二,第20—21页。
1702067589
1702067590 【130】 《答唐凝庵》,《友庆堂合稿》卷二,第50页。
1702067591
1702067592 【131】 《再答宪使修默龚公》,《友庆堂合稿》卷二,第28页。
1702067593
1702067594 【132】 《周易·乾·文言》。
1702067595
1702067596 【133】 《寄钱启新道长》,《友庆堂合稿》卷二,第21页。
1702067597
1702067598 【134】 《答杨晋山》,《友庆堂合稿》卷二,第19—20页。
1702067599
1702067600 【135】 《答杨晋山》,《友庆堂合稿》卷二,第20页。
1702067601
1702067602 【136】 《答岭北道龚修默公》,《友庆堂合稿》卷二,第42—43页。
1702067603
1702067604 【137】 《潜思札记》,《友庆堂合稿》卷四,第39页。
1702067605
1702067606 【138】 并《静摄寤言》,《友庆堂合稿》卷五,第15页。
1702067607
1702067608 【139】 《三益轩会语》,《友庆堂合稿》卷四,第27页。
1702067609
1702067610 【140】 《唐曙台索书》,见《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五》,第489页。按:此条《明儒学案》注明出处为《唐曙台索书》,但今《友庆堂合稿》卷六之《泰和曙台唐侯索书漫呈六条》中仅五条。疑此条即所缺之一条。
1702067611
1702067612 【141】 《友庆堂合稿》卷五,第42页。
1702067613
1702067614 【142】 并见《石经大学略议》,《友庆堂合稿》卷五,第44页。
1702067615
1702067616 【143】 《友庆堂合稿》卷四,第29—30页。
1702067617
1702067618 【144】 《石经大学略议》,《友庆堂合稿》卷五,第43页。
1702067619
1702067620
1702067621
1702067622
1702067623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79]
1702067624
1702067625 中国儒学史 第七章 泰州诸人的儒学
1702067626
1702067627 泰州学派是明代儒学中的重要一派,但它不属阳明后学。除其创始人王艮尝师事阳明,其余皆自有授受,非王门中人。其所关注之问题,亦多不与阳明弟子同。泰州后学中,布衣之士多,特立独行者多,行侠仗义者多,故其学较少在良知含义上争论,较少对《诗》、《书》等经典解释发挥。对儒家学说之诠释,不尚玄远,多与自己日常修为有关。泰州学派门弟子众多,仅民国初年东台袁承业所辑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即列心斋弟子四百八十余人。“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考诸贤所出之地,几无省无之。先贤黄梨洲谓阳明之学得心斋而风行天下,于斯可证。”【1】此表中又列王艮之子王襞弟子二百一十人,【2】其中虽不无考证不确,仅为张大其军之处,但此数亦足见泰州之学之盛与门弟子之广。今对泰州诸人之儒学进行评述,拟选王艮、王栋、王襞、颜山农、何心隐、罗汝芳、焦竑诸人,兼及耿定向、李贽,冀从中见出其精神学术之一斑。
1702067628
1702067629 第一节 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与“淮南格物”
1702067630
1702067631 王艮(1483—1541)本名银,王阳明为他易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家世为煮盐之灶丁。幼年入乡塾读书,因家贫辍学,随父商于四方。二十五岁经山东,谒孔子及颜曾诸庙,有学儒之志。自后每日诵《孝经》、《论语》、《大学》,常随身携带,向途人知学者验证己之理解,并付诸实行。尝按礼经制古冠服,视听言动一遵古礼,常默坐体道。故赵大洲为撰《墓志铭》说他“以经证悟,以悟释经。行即悟处,悟即行处”。一日梦天坠压身,众人奔号求救,王艮独力将天托起,拨正失序之星辰。醒后汗溢如雨,顿觉心体洞彻。后作《鳅鳝赋》,以己比鳅,以万民比复压缠绕,奄奄若死之鳝,鳝因鳅转身通气而有生意,最后同出此缸,归于长江大海。而视此为鳅之乐,自率其性,非望鳝之报。可见平素有救民水火之心。自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学我不由。”【3】以乾之九二“见龙”为正位,谓:“‘见龙’,可得而见之谓也;‘潜龙’,则不可得而见矣。”【4】不愿隐居独善。年三十八,闻王阳明平宸濠后在南昌讲学,以古冠服进见,与王阳明论学竟日,几番往复,最后悦服称弟子。阳明谓弟子曰:“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5】年四十,自制蒲轮,上书:“天下一个,万物一体,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遵圣道天地弗违,致良知鬼神莫测,欲同天下人为善,无此招摇做不通。”沿途宣讲,直至京师。因冠服言动与人大异,京师人目为怪魁。阳明以其意气太高,行事太奇,使在京弟子促其归。归越后协助阳明教授四方来学。嘉靖七年王阳明殁于军中,王艮始赴阳明弟子各地讲会,所到处,多以王艮为主席。曾协助家乡分草荡之地,作《均分草荡议》,【6】以为“均分草荡,必先定经界”。卒于嘉靖十九年。其著作主要是讲学语录及少量诗文,王艮殁后由后人辑为《心斋先生全集》六卷,刻于万历间。族人合其子王襞、族弟王栋的著作为《淮南王氏三贤全书》,刻于清嘉庆间,今整理为《王心斋全集》。
1702067632
1702067633 王艮的学术,以良知天然自有、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安身立本诸说最为重要。王艮从学王阳明在平宸濠之后,此时王阳明已揭致良知之旨。王艮性本倔强,意气高远,而平时所得又多为从儒家初级读物中所悟之切于身心之道理,此时习闻王阳明晚年致良知之说,所以,他信从良知本来现成,不用安排思索是很自然的。《语录》载:
1702067634
[ 上一页 ]  [ :1.7020675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