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845e+09
1702068450 【170】 《澹园集》,第1207页。
1702068451
1702068452 【171】 语见《续刻两苏经解序》,《澹园集》,第791页。
1702068453
1702068454 【172】 焦竑此说为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所本,见《中国哲学大纲》补遗,《张岱年全集》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34页。
1702068455
1702068456 【173】 《明德堂答问》,《澹园集》,第746页。
1702068457
1702068458 【174】 《答钱侍御》,《澹园集》,第84页。
1702068459
1702068460 【175】 《澹园集》,第131页。
1702068461
1702068462 【176】 《澹园集》,第132页。
1702068463
1702068464 【177】 《澹园集》,第844页。
1702068465
1702068466 【178】 《刻传习录序》,《澹园集》,第132页。
1702068467
1702068468 【179】 《崇正堂答问》,《澹园集》,第711页。
1702068469
1702068470 【180】 《澹园集》,第18页。
1702068471
1702068472 【181】 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9年,第2702页。
1702068473
1702068474 【182】 《明德堂答问》,《澹园集》,第744页。
1702068475
1702068476 【183】 《古城答问》,《澹园集》,第733页。
1702068477
1702068478 【184】 《国朝理学名公祠记》,《澹园集》,第826页。
1702068479
1702068480 【185】 《天目书院记》,《澹园集》,第832页。
1702068481
1702068482
1702068483
1702068484
1702068485 中国儒学史 [:1702022480]
1702068486
1702068487 中国儒学史 第八章 明代中后期王门以外的著名儒者
1702068488
1702068489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之时,阳明学迄未大显,朱子学在学界所占势力甚大。士子多沿明前期之波,学风平正典实,一以朱子为标的。嘉靖、隆庆、万历诸朝,则多有与阳明学有关者,辩难攻诘,愈益发明此学。天启、崇祯之后,则国事沸腾,儒者多以其学证忠义。当时王门之外的著名儒者,前期有罗伦、程敏政、章懋、庄昶、张元祯、陈真晟、周瑛、蔡清、张吉、潘府等人。嘉、隆之后,有何瑭、崔铣、罗钦顺、汪俊、王廷相、黄佐、张岳、徐问、李中、吕坤等。万历之后,则鹿善继、曹于汴、郝敬、吴执御、黄道周、金铉、金声、孙奇逢等最为著名。诸儒各以其学行,表显于世。屑玉碎金,先后辉映。本章选择罗钦顺、王廷相、吕坤、黄道周诸大儒述之,以见明代中后期儒学发展的不同侧面。
1702068490
1702068491 第一节 罗钦顺对朱子学的阐扬
1702068492
1702068493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弘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南京国子司业,与祭酒章懋整顿太学,以敦行教士子。刘瑾当权,不肯阿附,削职为民。瑾诛复职,历仕南京太常少卿、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职。疏请致仕。时张璁、桂萼树植党与,排除正人,罗钦顺耻与为伍,屡诏不起,家居二十余年,潜心学问。一生行己简淡,律身甚严,《明儒学案》谓:“先生家居,每平旦正衣冠升学古楼,群从入,叙揖毕,危坐观书,虽独处无惰容。食恒二簋,居无台榭,燕集无声乐。林希元曰:‘先生自发身词林,以至八座,其行己居官,如精金美玉,无得致疵。’”【1】其儒者风范,可以想见矣。
1702068494
1702068495 罗钦顺早年习科举之学,于儒学只粗记圣贤训言而已,未尝实究其精蕴。喜好禅学,以为精妙莫加。任南京国子司业后,渐对儒家之书痛下工夫。年届六十,方对儒家性命之学有真切了解,可谓孜孜以求,用心独苦。他自叙一生为学经历说:
1702068496
1702068497 愚自受学以来,知有圣贤之训而已,初不知所谓禅者何也。及官京师,偶遇一老僧,漫问何由成佛,渠亦漫举禅语为答云:“佛在庭前柏树子。”愚意其必有所谓,为之精思达旦。揽衣将起,则恍然而悟,不觉流汗通体。既而得禅家《证道歌》一编,读之如合符节。自以为至奇至妙,天下之理莫或加焉。后官南雍,则圣贤之书未尝一日去手,潜玩久之,渐觉就实。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也。 自此研磨体认,日复一日,积数十年,用心甚苦。年垂六十,始了然有见乎心性之真,而确乎有以自信。【2】
1702068498
1702068499 他穷究一生的最后定见是,禅宗所谓心性,不过为一虚空灵妙之心。而儒学之蕴,其最根本者为性理。言心与言性理,此儒释最分明之界域。此义一立,即作为规矩准绳衡量诸家理论。所以罗钦顺为学,首辨心性。他的读书札记《困知记》,开宗明义即言心性之定义,他说:
[ 上一页 ]  [ :1.702068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