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71017
在论易之性质上,郝敬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易本教人修德之书,整部《易经》即教人占者,但此占即以身自占,即学吉凶之理,非卜吉凶之事。故易为君子谋,非为小人谋。他说:
1702071018
1702071019
易即占也。天地人物之理著,消息之数显,吉凶祸福之几决,斟酌损益之法详,参伍错综之义密。学者但思六十四卦名义,观三百八十四爻象,默识会通,天下事可坐而测矣,岂区区蓍策之谓占?善学易者,逐卦逐爻,以身自占,灼见吉凶从违之理活泼无碍,乃能知易。不然,说虽精,空谭而已。【33】
1702071020
1702071021
易只是提供给人一个虚拟的场所,使人身临其境而体会其中的道理。易即学,学即占,在这种释易系统中,卜筮本可束之高阁。《易大传》中的卜筮之法,只是显示易之构制,其中的吉凶悔吝断辞是为了定民志,劝善遏恶,此即神道设教。郝敬说:“卜筮者,易之小数耳。八卦成而易道大备。圣人因图书衍蓍策以写卦,征吉凶而定民志,劝善遏恶,神其道而设教也,非谓德不加修,只凭龟策耳。”【34】而言易者多越卦而谈蓍策,不过是重增一障,离易之本义愈远。
1702071022
1702071023
郝敬释易,一本义理之路向,但他认为理必借象而显现,故又重视象。六十四卦为六十四象,三百八十四爻为三百八十四象。但象可旁通,故卦爻有定而其连类、象征无穷。而无穷之象皆理之表现。即象而识理,故象不可忘。此义郝敬反复言及,他说:
1702071024
1702071025
《易》者,圣人穷理尽性之书,理无形,性无迹,命无声臭,故圣人不言性与天道而言象。凡天地间昆虫草木无不取象,故其言曰:易者,象也。言象莫如夫子也。……理无形,因象显,非象无以通八卦之变,尽六爻之情。象设而学人执象,则又不得不示以易简之要,十翼所由以作也。【35】
1702071026
1702071027
十翼的作用在印证、疏通易象,指导学人因辞解象,因象会义。同时示人触类会通,勿拘为定局。如郝敬从易经本文中抉出许多言象之处,多有《说卦》中所无者,谓有一画言象者,有二画言象者,有三画言象者,有六画全体取象者,以便推扩象之包含,以同十翼相印证。由于重视象,郝敬对易学史上扭转学风的著名易学家皆有褒有贬。如王弼扫除象数,倡易简之旨,于汉易有廓清之功,但王弼易于象太疏略。程颐继承此风,专以义理言易,着眼于君子小人、治乱兴衰,但于天地人三极之道之广大,稍觉偏枯,亦可说象之推广还欠广泛。朱子纠程子之偏,但又卜筮一面提掇太过,以为卦爻之辞皆占,不知其占皆象。邵雍则有图有象而无理,或从数中求其所谓理,走入另一偏。
1702071028
1702071029
郝敬解易,取象极宽。在他这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皆象,层级越高,所象征的事物越广:
1702071030
1702071031
太极者,大之极。犹太虚也。两仪者,仪,匹也。凡两皆仪,不问何物为仪也。两两成四,四即是象,不问何物为象也。有象皆可为卦,不必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也。【36】
1702071032
1702071033
取象既宽,至太极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包者人心也,故太极即心,易即心,心是赋予万物以意义者,而《易》是人创造出来的工具,其作用在表达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诠释。故《易》即心:“关朗曰:物不能自神,神之者,人也。易行乎天地之中者,人也。愚故曰:易有太极,人心之谓也。”【37】
1702071034
1702071035
为最大限度地穷尽易象之变化,郝敬对王弼、程颐弃之不讲的互体、飞伏、中爻等释易体例也纳入己之解易系统,并以系辞之文印证。他说:
1702071036
1702071037
卦有互有伏,所以尽易象之变也。《大传》谓二与四、三与五同功。杂物撰德,非中爻不备,互之谓也。爻不主初上,故互中爻以尽其变。天地之间,时行物生,圣人中天地而立人极,故变化在中爻取。互体,王、程诸子置而不讲,则象之不备者多矣。但各卦有用有不用,未可一例论耳。【38】
1702071038
1702071039
郝敬甚至将《易》来包容佛教道教。佛教本郝敬所反对者,认为佛道之精华,不过易之糟粕;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佛道只得易之一偏。他说:
1702071040
1702071041
吾圣人之言象也,唯一画而天地鬼神之奥毕。凡二氏所谓密义,由《易》观之,皆谭士所谓牙后慧。而吾圣人雅言,温文淡简;而佛氏蛮语诘鞠,千百言不了一义。然皆吾中国学士窃圣人义理文字为之缘饰,故真赝杂沓,雅俗混淆。有志性命者,何如反而求诸《易》。【39】
1702071042
1702071043
而他所谓包贯,亦程颐“一部《华严经》,一个艮卦可了”之义。如:断缘息想、定慧止观何如《艮》,直下领悟、脱颖忘机何如《蒙》,事理不二、即妄成真何如《无妄》,六根圆通、妙净无染何如《咸》,忍辱行持、大慈无畏何如《谦》,诸行无常、四大本空何如《涣》之类。道家之守柔谦下、知白守黑之义,本易道所内涵。如《乾》之用九,群龙无首则吉,亢则有悔。《谦》、《豫》、《随》皆以柔道胜。诸卦亦多有刚以遇险,阴柔则吉者,此类皆可为证。而道教炼神驭气、养生延年之术,违反生死往来,造化之常之义,固《易》所不道。
1702071044
1702071045
以上概述略竟。本节所论,以较重要的易学家的著作为主,理学家而以易作为其发挥思想之助益者,皆所不道。从这简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明代易学家以义理派为大端。其解易之风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即使是纯粹的经学家,也不能如汉唐及以后清代的易学家那样家法端整,体例精严,明代的易学家其易学中多杂有理道心性等内容。且虽皆从程颐《易传》朱熹《本义》出发,但多以程子专主理朱子专讲卜筮而反对之,对前人之易学可谓兼取杂糅。但皆自创体例,多以《系辞传》中所说宏大之理为解易之凭依,此理为框架,诸卦为此理之填充与例证。即使来知德深山玩易,深有心得而号为绝学者,其象数易学中亦不能不有相当多的义理解易的因素。此理学笼罩一世之影响,亦无可如何之事。就整个中国学术史着眼,在明代理学极盛的风气之下,易学家欲恢复经学合价值与学问为一,笃实解经不忘义理阐发,寓尊德性于道问学中,摒弃言不及义、破碎大道诸弊,其功亦不可没。视明代为经学极衰时代,是汉学家的一家之言。
1702071046
1702071047
第二节 《诗经》
1702071048
1702071049
明代《诗》类著作远较《易》类为少。《四库总目》著录10家,存目30余家。著录数只有宋代之半,存目数却远较宋代为多。这同样说明,明代诗学著作精粹者少,芜杂者多。其中最有价值者为朱善、《书传大全》、季本、李先芳、郝敬、何楷、冯复京诸家。本节概括地考察以上解诗著作,着眼于明代早、中、晚期解诗之风的不同,兼顾义理与名物训诂两大派。注意提揭各家在传统诗学问题如诗序,诗之传授系统,诗之美刺,孔子是否删诗,诗之正风变风,诗之赋比兴,及对朱熹《诗集传》的从违等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表显明代诗经学注重儒家价值观念的凸显和发挥,注重道德传统和知识传统的统一,在注诗体例上也更加多样等特点。
1702071050
1702071051
明代早、中、晚期解诗之风不同。早期恪守朱子《诗集传》,对毛传、郑笺所主张的诗序大力攻击,继承朱子详于诗意,略于名物训诂的路向。这个方面明初朱善的《诗解颐》四卷可为代表。朱善,字备万,号一斋,江西丰城人。洪武中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此书承元代以来尊朱传统,解诗全以朱子《诗集传》之义为据,且不注重名物训诂,多以理学意思发挥。所重者在其中包含的修齐治平教训。故多先分论一诗之义,后总论数诗之旨。论诗义多顺原文疏解,论诗旨则多道德方面的发挥。如《关雎》三章,以为咏文王之敬,文王之妃大姒未嫁时之淑。而对敬淑二字则以理学大事发挥:
1702071052
1702071053
能敬则能静存动察而无一时之或怠,无一事之或忽。其自强不息以此,其纯亦不已亦以此。此所以为乾之健也。能淑则能事上接下而无一事之或愆,无一理之或遗。其配至尊也以此,其奉宗庙也以此。此所以为坤之顺也。【40】
1702071054
1702071055
又如此书总论《周南》说:
1702071056
1702071057
《周南》者修齐治平之道,本之于天子,达之于诸侯。表立于此而天下无不知所取正焉。法立于此而天下无不知所取则焉。此化之所以行而俗之所以美也。由《关雎》而《螽斯》,其诗作于宫中,此身修家齐之效也。《桃夭》、《兔罝》、《芣苢》,其诗作于国中,此家齐国治之效也。《汉广》、《汝坟》,其诗作于南国,此国治天下平之渐也。若《麟趾》则又王者之瑞也,故以是终焉。【41】
1702071058
1702071059
并认为《周南》、《召南》与《大学》之义旨相表里:《大学》是言修齐治平之理,二《南》是言修齐治平之事。《大学》是立法以教人,二《南》是圣人将己之心得推行于风俗教化。此种解《诗》方向贯彻于全书,其理学气味十分浓重。其中某些解释也有据他人驳正朱子之处。由此看,朱善读书甚多,考据亦非不能,不过未注目于此罢了。故《四库提要》说:“其书不甚训诂字句,唯意主借诗以立训。故反复发明,务在阐兴、观、群、怨之旨,温柔敦厚之意,而于兴衰治乱,尤推求源本,剀切著明。在经解中为别体,而实较诸儒之争竞异同者,为有裨于人事。”【42】并认为他沿袭了元代儒者的笃实学风,非明中期以后空谈高论所可比。
1702071060
1702071061
明代诗学著作重要者还有《诗传大全》一书。此书为胡广等奉敕所撰之《五经大全》之一。按四库馆臣的说法,此书乃取元儒安成刘谨之《诗传通释》稍作损益而成。根据台湾学者杨晋龙的研究,此书是以《诗传通释》为底本,又采入罗复《诗经集传音释》的“音释”及“名物图”,曹居贞《诗义发挥》、朱善《诗经解颐》的解说。地名则依《皇(明)朝郡邑志》注出明代地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条目录自胡一桂的《诗集传附录纂疏》。形制体例则主要依《诗传通释》。【43】从总体上考察,前人谓此书“抄袭”,不为无据。但此书体裁本为撮抄改编,以现代著书体例为据,说此书“剽窃”,却是言之过重。
1702071062
1702071063
另外,此书将原分隶于各篇的小序合为一篇,又全录大序之文,置于诗序之《朱子辨说》之下,表示重视朱子后来关于诗序的意见。因为朱子旧本《诗经集传》篇首有小序之合文,后因宗郑樵之说,反对小序,新本中已全部删去。但《诗传大全》不删小序,说明它仍然信从诗经学史上曾经发生了相当大影响的诗序,不全随朱子步趋。《朱子辨说》与大小序并录于篇首,说明《诗传大全》尊诗序与反诗序两存之,待学者自为去取。另《诗传大全》卷首列《诗传大全纲领》一篇,内容为诗大序及《尚书》、《周礼》、《礼记》、《论语》及二程、张载、谢良佐、朱子论诗之经典语句,其下系以孔颖达、辅广、刘瑾、朱善、李樗、吕祖谦等人的论诗之言,作为全书的指南。其以朱子为主,不专注于一家的解诗原则亦可以概见矣。
1702071064
1702071065
因是撮抄,此书本不足重,但它所编集者,皆重要思想家的传世之作,其收集资料之功,不可全然抹杀。另外,从其去取损益中可以见出明代前期因革之据。最为重要的是,此书为明代科举功令,乃士人必读之书,影响一代诗学之走向甚巨,从中可觇明代学术之盛衰因革,故仍是明代最为重要的诗学著作。
1702071066
[
上一页 ]
[ :1.7020710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