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76807e+09
1702076807 戴震对理的论述颇多,兹举几条:“物者,事也;语其事,不出乎日用饮食而已矣;舍是而言理,非古贤圣所谓理也。”[128]又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亦曰文缕,理、缕,语之转耳。)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129]“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130]“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名曰理。”[131]“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132]“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义理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以予之而具于心也;心之神明,于事物咸足以知其不易之则,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133]戴氏多方位诠释理,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如以事言理,以物言理,是从客观的具体事物角度言理,把理置于经验或实证的层面之上。而以情言理,以人心所同然言理,则是强调了理的主观性,理并不是纯粹与主观无关的客观实在,而是进入人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理与情、心相互关联,它是人们主观描述或认知客观(包括反思自身)的范畴。正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以及人们认知的多样性,才使理具有分的特点。刘师培说:“近世东原戴氏之解理字也,以人心所同然,情欲不爽失为理,故能去私戒偏。舍势论理,而解理为分,亦确宗汉诂,可谓精微之学矣。”[134]对戴氏言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1702076808
1702076809 戴震的弟子段玉裁肯定其师言理,援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关于“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挈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135]与此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说:“理,治玉也。《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腮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136]段氏以注《说文解字》而名噪当时,作为小学家,他从理的字意源头把握其内涵,重申以事物言理的观点。至于后来理学所讲的天理,他并不反对,认为凡是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的天理对治理社会有益,可以视为理原意的引申。
1702076810
1702076811 戴震的同门程瑶田论理,他反对单纯言理,认为天下事物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各执其是非,各有其理,由此必然带来双方的争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以情沟通,“故言理者必缘情以通之。情也者,出于理而妙于理者也。”[137]在情与理的关系上,理虽然更根本,但离不开情,这个理是有内容的。他论及礼与理的关系,指出:“窃以谓礼之本出于理,而理亦有所难通。据理而执一,不以礼权之,亦不可通也。”[138]与情一样,礼也可以起沟通作用,但相对于礼来说,理更为根本,因为“礼之本出于理”。他提出物之理,说:“格者,举其物而欲贯通乎其理。致知者,能贯通乎物之理矣。”“使吾造意之时,务不违乎物之理,而因之正心,使吾心常宅乎物之理,……顺物之情,尽物之性,使天下无物不得其所。”[139]理并非空洞抽象而寓于物中,即所谓“物之理”,此“物之理”是人们心知的对象,通过格物致知,人们便能认识事物内在的理。“物之理”也是《诗经》所说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就是理,此理有条理、法则之意。由此出发,理也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如他所说:“理但可以绳己,自己见得理路一定如此,自达其心,岂故有违。”[140]
1702076812
1702076813 章学诚以事言理,以文言理,兹举几条:“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141]又“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故夫子之述六经,皆取先王典章,未尝离事而著理。”[142]又“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师儒释理以示后学,惟著之于事物,则无门户之争矣。理,譬则水也。事物,譬则器也。器有大小浅深,水如量以注之,无盈缺也。今欲以水注器者,姑置其器,而论水之挹注盈虚,与夫量空测实之理,争辩穷年,未有已也,而器固已无用矣。”[143]“夫言所以明理,而文辞则所以载之之器也。虚车徒饰,而主者无闻,故溺于文辞者,不足与言文也。”“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且文亦自有其理,妍媸好丑,人见之者,不约而有同然之情,又不关于所载之理者,即文之理也。故文之至者,文辞非其所重尔,非无文辞也。”[144]以事言理是把理置于事物之中,反对脱离事物抽象谈论理,以文言理同样把理置于文之中,反对脱离文抽象谈论理。以事言理,以文言理,此理是有具体内容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理,并通过事物、文辞显现出来,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无定形”,非具体的事物所限而具有一般性。章氏论理与惠栋、戴震等论理大体相同,他们大都强调了理对具体事物的依附性,不赞成一些理学家们离开具体事物而空谈理,也即反对存在着一个超越一切具体事物的形而上学的理世界。
1702076814
1702076815 阮元在他所主持的《经籍籑诂》中释理说:“理,治也。”“节文条理也。”“理者成物之文也。”[145]继承先秦儒家言理的特色。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论理的创获为人所共知,但对他言礼则关注不够,朱熹中年以后,其学愈来愈精深务实,晚年尤其讲礼,表现出对礼的重视,阮元根据朱熹的这一特点阐释了自己对礼与理关系的主张,说:“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故宜忠宜孝即理也。然三代文质损益甚多,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146]在理与礼的关系上,他提出“理必出于礼”、“理必附乎礼”,是强调了礼对理的根源性、本体性,把礼的重要性置于理之上,其目的是反对空言理。但并没有抹杀理的存在,更谈不上以礼代理,而是把理置于适当的位置。在这一点,阮元与自己的好友焦循有所不同。
1702076816
1702076817 张惠言专攻虞翻易学,他论理主要是把理与象联系起来,说:“夫理者无迹,而象者有依。舍象而言理,虽姬孔靡所据以辩言正辞,而况多歧之说哉!设使汉之师儒,比事合象,推爻附卦,明示后之学者有所依逐,至于今,曲学之响,千喙一沸,或不至此。虽然,夫易广矣,大矣,象无所不具,而事著于一端,则吾未见汉儒之言之略也。”[147]理属于抽象的东西,象则是具体的,离象而言理无法正确解释卦爻辞含义。汉儒解经以取象为准则,王弼以来的义理之学舍象而空谈义理,结果众说纷纭,使经学陷于困境。张惠言认为易道(理)广大,但必须通过象来显现,强调了象的意义。
1702076818
1702076819 汉学家言理各有所侧重,如他们有的从礼与理、道与理的关系中把握理,有的从心、性、情角度谈理,有的从事、物、气角度言理,有的从文、象角度讲理,虽然言理各有不同,但不可否定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都是从具体的、经验的层面上言理,反对抽象空洞的说理,把理由形而上拉回到形而下,与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这也体现了汉学家们重视实证的务实学风。
1702076820
1702076821 就思想渊源而言,乾嘉汉学家谈理特色与清初学者如王夫之、颜元、李塨等人是一脉相承的。王夫之说:“天地间只是理与气,气载理而理以秩序乎气。”[148]“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149]又说:“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150]以气言理,以器言道,在这里气和器都是具体的,理与道具有一般的特色,但它们都寓于气或器之中,这说明理(道)不可能单独存在,总是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颜元说:“但须庄敬笃实,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会道理,待此通透,意诚心正了,就切身处理会,旋旋去理会。礼、乐、射、御、书、数,也是合当理会的,皆是切用;但不先就切身处理会道理,便教考究得些礼文制度,又干自家身己甚事!”[151]这里的道理即是理,如何理会道理?要“逐事逐物理会”、“切身处理会”,也就是从具体事物处理会道理,这种理会的理才切于实用。其弟子李塨说:“《中庸》文理,与《孟子》条理,同言道秩然有条,犹玉有脉理,亦虚字也。《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见于事,性具于心,命出于天,亦条理之义也。”[152]又“夫事有条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曰理在事上,是理别为一物矣。理虚字也,可以为物乎?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曰物理。《诗》曰有物有则。离事物何所为理乎?”[153]这里不仅对理作了界定,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颜元的主张。如果说颜元在事理关系上初步确定理不离事物,那么李塨明确提出“理见于事”、“理即在事中”。他反对理学家“理在事上”,是不赞同把“理别为一物”,也就是说理不能离开事物而作为抽象的本体单独存在。颜李后学的程廷祚“以气言理”,反对“贵理而贱气”,提出“气之外无理也”。[154]这与王夫之上述观点相一致。而他关于理如“文理条理之谓”、“若《大传》之言理,皆主形见于事物者而言”[155]的主张,则直接继承与发展了颜李之学论理的基本观点。王夫之、颜李之学有关于理的阐释与后来的汉学家遥相呼应,说明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前后承继的关系。
1702076822
1702076823 以上所引证明汉学家是言理的,但有得有失,积极方面在于,第一,就汉学家言理的来源来说,他们善于征引先秦文献加以证明,尤其侧重从语言文字角度诠释理,这对了解理的本义是有益的,与他们那个时代尊尚古学的风气是一致的。第二,汉学家是以务实的态度诠释理,把理置于经验或实证层面,使空悬之理落到实处,与人伦日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着具体的功效,而且此理又是人们可以认知的。尤其是理的具体化,并与情联系在一起,对反对以抽象的理来束缚人性的假道学,以及彰显人的个性有积极意义。消极方面在于,第一,汉学家言理缺乏创新,他们主要借助于先秦文献论理,只强调理的原始意义或语义学意义,而没有加以引申发挥,这是不够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概念或范畴会被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内涵,而且正是在不断解释中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第二,他们对理学家论理的成就存有偏见,不懂得理的形而上意义,使对理的认识止步不前。理学家论理确有脱离具体事物空疏之嫌,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理学注重理的抽象、形而上的意义。正是理学家使理成为本体概念,深化了对理这一范畴的认识,标志着中国古代思维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学家对理学论理似乎矫枉过正了。
1702076824
1702076825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以礼代理”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但并不否定汉学家对礼学的研究,以及对礼的重视程度,只是想说明汉学家不仅言礼而且也言理,礼与理说明的是不同的问题,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对话,两者并行而不相害,把礼学或对礼的研究视为汉学的中心与主轴有失全面。一些学者之所以强调“以礼代理”,是因为这种提法最能说明当时的学风,即批判理学,使传统儒学由宋学向汉学的转变。即使这种提法可以成立,那么相对于“以礼代理”来说,一些汉学家对理的重新诠释(如前文所述)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更为尖锐,打击更大。因为“以礼代理”属于外在的范畴转换,而对理的重新诠释则是内在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这种带颠覆性的转变几乎拔掉了理学的根基,对宋学向汉学转变具有根本意义。把汉学当成清代中期学术主流不仅在于此时研究什么,如礼学或其他,更在于它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梁启超曾把这一时期的儒学称之为“研究法的运动,非主义的运动也”[156]。也就是说把汉学确定为清代中期的儒学主流,在于当时的学者大都推崇汉代经学,并以训诂、考据的方法来研究经史及其他,整个儒学都笼罩在通经博古的学风之下,只有这样为清代中期儒学定位才是全面公正的。
1702076826
1702076827 [1]一些学者称乾嘉学派,值得商榷。学派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共同的宗师、共同的师承、共同的学术宗旨。第二,以人名、字号而得名。第三,以出生地、生活的地点(或者是郡望)命名。以此来衡量,乾嘉学派的提法不成立。因为乾嘉则是清代乾隆与嘉庆两位皇帝的年号,也可以说是表述时间的一个概念(如乾嘉时期),以时间概念来命名学派似乎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没有这个先例,况且在这八十多年间不同学问彼此林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宗旨,因此笔者倾向于在乾嘉汉学之下分派。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专论详辩。
1702076828
1702076829 [2]王俊义、黄爱平在自己的著作中有过详细的阐述。参见两人合著的《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另有王氏的《清初学术探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黄氏的《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等。
1702076830
1702076831 [3]参见陈祖武、汪学群:《清代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汪学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702076832
1702076833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39页。
1702076834
1702076835 [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把经学考据学的渊源追溯到晚明,他的学生余英时甚至追溯到宋明,显然是不以清代为限立论的。在这里为了更明确方便地指出清代汉学的源流,仅从清初开始。
1702076836
1702076837 [6]钱谦益:《初学集》卷二十八,《新刻十三经注疏序》,第851页。
1702076838
1702076839 [7]钱谦益:《初学集》卷七十九,《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第1706页。
1702076840
1702076841 [8]方以智:《通雅》卷首,《序》,中国书店,1990年,第6页。
1702076842
1702076843 [9]方以智:《青原山志略·凡例·书院条》,康熙年间版。
1702076844
1702076845 [10]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第232页。
1702076846
1702076847 [11]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碑》,第277页。
1702076848
1702076849 [12]参见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第244页。
1702076850
1702076851 [13]费密:《弘道书》卷首,《题辞》,第1页,民国九年怡兰堂刊本。
1702076852
1702076853 [14]费密:《弘道书》卷上,《道脉谱论》,第22—23页。
1702076854
1702076855 [15]费密:《弘道书》卷下,《圣门定旨两变序记》,第21页。
1702076856
[ 上一页 ]  [ :1.7020768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