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76866
1702076867
[21]胡渭:《易图明辨》卷十,《象数流弊》,第275页。
1702076868
1702076869
[22]参见胡渭:《易图明辨》卷首,《题辞》,第229页。
1702076870
1702076871
[23]毛奇龄:《诗传诗说驳议》卷一《总论》,《西河全集》,萧山陆凝瑞藏本。
1702076872
1702076873
[24][25]毛奇龄:《诗传诗说驳议》卷一《总论》。
1702076874
1702076875
[26]《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经部·诗类》二,第132页。
1702076876
1702076877
[27]毛奇龄:《周礼问》二,第17页。
1702076878
1702076879
[28]毛奇龄:《西河文集》卷七,《李恕谷论周礼书》,第220页。
1702076880
1702076881
[29]黄宗羲:《南雷诗文集》上,《万子充宗墓志铭》,第405页。
1702076882
1702076883
[30]万斯大:《周官辨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85册,第645页。
1702076884
1702076885
[31]参见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中所辑《礼记通论》。
1702076886
1702076887
[32]陈确:《陈确别集》卷十四,《大学辨》,《陈确集》下,第552页。
1702076888
1702076889
[33]陈确:《陈确别集》卷十五,《大学辨》,第573页。
1702076890
1702076891
[3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5页。
1702076892
1702076893
[35]朱彝尊:《五经翼序语》,《曝书亭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575页。
1702076894
1702076895
[36]朱彝尊:《寄礼部韩尚书语》,《曝书亭集》卷三十三,第558页。
1702076896
1702076897
[37]陆陇其:《三鱼堂笔记》卷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4页。
1702076898
1702076899
[38]《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史部·目录类一》,第732页。
1702076900
1702076901
[39]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通志经解总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9—200页。
1702076902
1702076903
[40]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第244页。
1702076904
1702076905
[41]关于乾嘉汉学的分野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如章太炎有吴皖二派之分,他认为清儒“其成学著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检论》卷四,《清儒》。梁启超有“惠、戴两家,中分乾嘉学派”之说,又有四派之分:吴学以惠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志,是“纯汉学”。皖学以戴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志,是“考据学”。后来有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是焦循和汪中等。浙东派为全祖望和章学诚,后者贡献在史学。参见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7页。以后学界的讨论有地域说或过程说诸如此类,大体没有超出上述范围。当代学者研究吴派、皖派、扬州派和浙东派的文章著作不在少数。
1702076906
1702076907
[42]惠栋:《松崖文抄》卷一,《九经古义述首》,《东吴三惠诗文集》,第300页。
1702076908
1702076909
[43]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卷四,《与焦理堂先生书》,《商邮王氏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05页。
1702076910
1702076911
[44]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五,《江永》,第75页。
1702076912
1702076913
[45]戴震:《戴震杂录》卷十一,《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全书》第六册,第505页。
1702076914
1702076915
[46]戴震:《东原文集》卷九,《与是仲明论学书》,第370页。
[
上一页 ]
[ :1.702076866e+09 ]
[
下一页 ]